游客
题文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帝在不同时期写的三首诗

滇平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瀚海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衿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材料二 共四海之利为利,合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1)  根据材料一的诗词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三首诗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在上述历史事件中康熙帝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2)  材料二是康熙帝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的一段话。依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直至近代,孔子及其思想仍被不断解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马迁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李贽说:“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1)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与李贽对孔子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伏尔泰曾称颂孔子: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他自己的国土一样。
(2)据材料二,康有为与伏尔泰是怎样评价孔子的?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有人说“对孔夫子的误读,有的是不懂;有的是故意。”请结合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认识,谈谈如何解读历史人物?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是宣传美国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载体。《时代》也比较注意对中国的介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50年12月11日期刊封面人物是毛泽东。

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红色的基调和一群蝗虫围绕。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红色的基调”和“一群蝗虫围绕”?
材料二 1954年3月10日这一期是周恩来。标题是:红色中国的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一边参与战争,一边谈论和平。“Waging War and Talking Peace”。

1971年11月8日的封面,人物是周恩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

(2)材料二中1954年周恩来“谈论和平”有哪些表现? 1971年“中国人来了”有什么喻意?
材料三这是1972年2月6日的期刊,标题是:尼克松的中国之旅。画面表现着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中国的歌舞表演。

(3)促成1972年“尼克松的中国之旅”的因素有哪些?产生了哪些成果?
材料四 1979年1月1日期刊,邓小平被评为年度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4)你认为1979年的1月1日的美国《时代周刊》把邓小平被评为年度风云人物的因素有哪些?

民主法制建设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九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
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四十一条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依据材料一,分析总统的权力受到哪些制约?(6分,不得照抄材料原文)你怎样评价该约法?
材料二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八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有精神病的人和依照法律被剥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除外。妇女有同男子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1954年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材料二反映了该宪法的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体现了怎样的一个原则?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5分))

阅读出版的相关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法国宣布与中国建交(1964年1月27日)的几天后,一篇评论写道:“作为一个国家,整个20世纪,法国仿佛一步步地走向死亡。然而上个星期,一个不可能的事情发生了,法国因此再次震动了世界,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为了再次崛起成为世界的强权,戴高乐不顾美国的反对,承认了北京共产党政权作为中国政府的代表,整个决定将严重地破坏美国的亚洲政策。”
——美国《时代》周刊
(1)据材料一,概括法国同中国建交的目的及影响。
材料二在经历一段“冰冻期”后,……中法两国重申坚持《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同意本着相互信任的精神就涉及双方根本利益的事宜加强协商。法国充分认识到西藏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坚持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由戴高乐将军做出的决定没有也不会改变本着这一精神,并根据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法国拒绝支持任何形式的“西藏独立”。双方认为,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法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发展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双方愿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全球性挑战。……
——2009年4月21日,《中法联合公报》
(2)据材料二,指出2009年4月中国与法国复合的重要前提是什么?中法关系复合是基于怎样的共同利益?
材料三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一次聚会上他引用了唐代诗人(实际上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可谓时下中法关系的一个隐喻:“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2009年4月24日,《中法关系:一山放过一山拦》
(3)材料三对中法关系的前景作了怎样的预测?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