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陈涉世家》片段,完成下列题目。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以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亦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会天大雨 皆次当行
楚人怜之 为天下唱用两条斜线标明下面句子的正确朗读。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扶苏亦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其导火线又是
。根据全文,从陈胜的言行,概括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陈胜的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道出了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的心声。请你也从古诗文中列举同样表达雄心壮志的名言。
,作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凝,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汝毕力平 (险:险峻)
B.甚矣,汝之不 (惠:"惠"同"慧",聪明)
C. 我之死(虽:即使)
D.俱其不 (已:停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面山 居/山肴野蔌,杂然 前陈者,太守宴也
B.河曲智叟亡 应/不 物喜,不以己悲
C. 妻献疑日/ 真无马邪
D.汝心 固/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 去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第②③段先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C.第④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
D.本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作者在"愚公"和"智变"的命名上是有深意的,请简析。
文言文阅读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过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城氏二子负二山,一屠朔东,一屠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 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是,甚可虑也。"公犹夷 ②不能决,事又寝 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①固不可 |
|
②子子孙孙无 也 |
|
③鲁公 园 |
|
④公犹夷不能 |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惧 不已也其 |
真无马邪 |
B.汝心 固 |
公善 |
C. 残年余力以 |
君为长者 |
D. 山不加增 |
鸣之 不能通其意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5)【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
(6)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攻原 ①,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 ②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 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 ③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迷罢兵而去。原人闻曰:"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 ④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①原:原国。②金:钟。③公:晋文公。④卫:卫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大夫 十日(期:约定)
B.罢兵而 (去:离开)
C.原三日即 矣(下:攻克)
D.是 吾信也(亡:通"无",没有)
(2)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②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3)晋文公降服了原国和卫国,这件事包含着怎样的道理和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 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 一 葫芦置于地, 以钱覆其口 ,徐以 杓 酌油 沥 之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卖油翁 担而立(释:放下)
B.但微 之(颔:点头)
C.尔安敢 吾射(轻:轻视)
D.康肃笑而 之(遣:派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尝射 家圃/庄子与惠子游 濠梁之上
B.睨 久而不去/山川 美,古来共谈
C. 我酌油知之/意将遂入 攻其后也
D.自钱孔入, 钱不湿/潭西南 望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寓意深刻,通过叙写卖油翁以纯熟的酌油技术折服自命不凡的陈康肃的故事,告诉人们:熟能生巧。
B.文章用语简洁,"当世无双"四字突出了陈康肃箭术的高超,"睨之久而不去"准确刻画了卖油翁静观的状态。
C.文章善用修辞,作者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情形,突出其高超精湛的技艺。
D.文章讲究详略,作者概写陈康肃射箭"十中八九",而对于卖油翁沥油,则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将其过程详细地写出来。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②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文言文阅读。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 死于槽 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世皆称孟尝君 ①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 ②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尝君传》)
【注】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②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君王座位面向南,故云。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才美不外 见
② 擅齐之强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一食 或尽粟一石
② 策之不以其道
③ 食之不能尽其材
④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
⑤士 以故归之
⑥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4)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哪一个共同话题?具体说说他们谈论这个话题的方式各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