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童 趣   [清]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B.数十鞭:鞭子
C.作青云白鹤观:景观 D.出神方:正

与例句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昂首观之

A.驱之别院 B.故时有物外之趣
C.心之所向 D.使之冲烟而飞鸣

下列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紧紧围绕一个“趣”字,揭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B.“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一句中,“捉”、“鞭”、“驱”三个动词的连用,表现了作者没有环境保护意识,不爱护小动物。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一句的停顿应该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童趣》一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作者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将眼前的事物放大了千万倍,从而享受到了一种独有的乐趣。

翻译上面文中的句子(4分 每句2分)
(1)故时有物外之趣。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解释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⑴万钟于我何焉()⑵故不为得也()⑶所识穷乏者我与()
翻译下列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句话中的“是心”指的是舍生取义这种思想。
C.文中用“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两个反面例子来证明 “义”的重要性。
D.舍生取义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阎罗王录囚【清】纪昀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囚,指去世的人)。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某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一日梦冥府寡助之,亲戚畔之 B自称所至饮一杯水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c某无功亦无罪故余愚,卒获有所闻D某某狱避嫌疑而不言小大之
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但 不 要 钱 即 为 好 官 植 木 偶 于 堂 并 水 不 饮 不 更 胜 公 乎?
根据上文,作者认为怎样的“官”才称得上“好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惹思。
(1) 故有所不辟也()(2) 所识穷乏者我欤()(3) 为身死而不受()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以生活常理设喻,自然引出在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论点。
B贤者高于一般人的地方,正在于他们“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在生死关头,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从反面论证了失去“本心”的人可悲可耻。

课外文言文阅读
秦西巴纵鹿
孟孙猎而得鹿,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鹿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鹿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 “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鹿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
下面各组句子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纵而之 /尝求古仁人之心 B.一年 / 庙堂之高
C.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秦西巴忍/ 神福也

2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
其 母 随 而 啼 臣 诚 弗 忍 窃 纵 而 予 之
秦西巴因为“纵鹿”而使“孟孙怒”,为什么后来又“取以为子傅”?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课内文言文阅读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卷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石以为底()⑵潭中鱼百许头()⑶佁然不动()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⑵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下面各项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鸣佩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头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本文语言凝练。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 “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二字加以揭示。
D.本文借景抒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体现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