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论语》七则,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⑦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项为之强

下面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恕乎不善者而改之 B.时有物外之趣温而知新
C.可为师矣仁为己任 D.心所向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下列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B.第三则讲的是学习态度,不仅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
C.《论语》语言简洁,生动,传神。每一则都是寥寥数语,多处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乎”、“矣”、“也”等语气词频繁使用,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从“由,诲女知之乎!”当中,让人感受到孔子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从“其恕乎”中,可以看到孔子故意反问弟子,让弟子迷惑难解来加深印象。
D.第六则,用“岁寒”比喻恶劣的社会环境,用“松柏”比喻坚守节操的君子。人们常常用这一句话来形容一个人能经受得住环境的考验。与此句有相似意境的俗语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金不怕火炼”等。

翻译上面文中的句子(4分 每句2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王冕读书》,回答小题。
王冕者,诸暨人 。幼贫,父使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注:①诸暨(jì):县名,今属浙江省。 ②陇上:田边的高地。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暮乃其牛:
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夜 坐 佛 膝 上 执 策 映 长 明 灯 读 之 琅 琅 达 旦。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作者是怎样叙述王冕痴迷于读书的?请将原句抄写在下面。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口 技(节选)王安石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中力拉崩倒之声屋许许声
③群响毕 ④不能其一处
翻译下面句子。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与例句中加点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撤屏视

A.不能称前时 B.大兄何见事晚乎
C.中间力拉崩倒 D.余闻也久

结尾用五个“一”列举道具,有何作用?你身边还有口技一样的民间技艺或健康的民风民俗吗?请你列举一例。(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画一处)余闻之也久。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未尝识书具()(2)即书诗四句()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或以钱币乞之
B.借旁近与之于舅家见之
C.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
D.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从“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①,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②,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③,竟忘其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④,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⑤,则二狼伺⑥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也。乃杀之而取其革
[注]:①富室:有钱的人家。②杂畜:混杂在一起喂养。③驯:顺服。
④昼寝厅事:白天躺在客厅里睡觉。⑤俟:等候。⑥伺:守候,观察。
对甲文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

解释加点的词
(1)顾()(2)洞()(3)前()
翻译下面的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乃杀之而取其革。
结合甲文中的词语写出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两文中的狼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
王子敬①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②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③,傍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④!”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⑤门外,怡然不屑。
注释:①王子敬:王献之,官员。 ②顾辟疆:人名。③指麾好恶:指点评论。麾,通“挥”。④伧:粗野,鄙陋。⑤箸:这里相当于“之于”。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 先不主人识 ()⑵ 王在舆上回转独()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译文:
顾辟疆对王子敬的行为“勃然不堪”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句子答)(2分)

中国是礼仪之邦,你认为王子敬怎样做会比较得体?(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