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说虎
虎之力,于人不啻(chì只)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①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②,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注释:①又倍其力:它的力量又加倍了。②力之用一: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对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人之为虎食者故:所以 |
B.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寝:坐卧 |
C.何足怪哉足:足够 |
D.然虎之食人不恒见恒:常常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2)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作者在本文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分析。
课外文言文阅读。
戴高帽
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①。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②,当不至有所龃龉③。”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④,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⑤?”师颔其首曰⑥:“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⑦:“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⑧。”
【注释】①面:当面。谀:奉承。②辄:就。③龃龉(jǔ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④直道:正直的方式。事:对待。⑤欤:呢。句末疑问语气词。⑥颔首:点头。⑦语:告诉。⑧止:通“只”。文中“高帽”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其修辞方法是_________。
翻译下面句子。
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读了以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文言文阅读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B.天下缟素 吴广素 爱人 |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休祲降于天 |
D.怀怒未发野芳发而幽香 |
翻译下面句子。
(1)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选文二、三段的内容简要概括。
愤怒---------------------道谦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向高潮部分发展的过程。 |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有力地衬托出秦王的蛮横。 |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
阅读诸葛亮的《出师表》选段,完成小题。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遂许先帝以驱驰() 恐托付不效()
庶竭驽钝()夙夜忧叹()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文中所说的“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具体指是什么事?用原话回答。
下面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功绩,从列出的五项中任选一项,参考示例,写出其具体的内容。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振,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六出东和收二川七擒排八阵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出师表》选段中哪一句话也表明了诸葛亮“澹泊明志”的志趣?请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选文第一段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述两汉的历史教训。在原文中用横线标出相应的句子。
从选文看,诸葛亮回顾先帝“三顾茅庐”和“临崩寄大事”的目的是什么?
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下面是诸葛亮祠中的一副对联,请你从列出的四项中任选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六出,威德咸孚足千秋。
两表:______ __一对:_______ _鼎足:____ ____六出:__ _____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此皆良实用心良苦 | B.晓畅军事家喻户晓 |
C.死节之臣节衣缩食 | D.计日而待千方百计 |
选段中写道“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用原文回答):
(1)
(2)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高凤笃学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选自李贽《初谭集》翻译划线句子
有关“潦水流麦”的故事,中外都有。请再举两例。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刘义庆 《人琴俱亡》)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汤汤②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③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④,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⑤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①志:志趣,心意。 ②汤汤:宽广的样子
③卒:通“猝”,突然。④操:琴曲。⑤逃:隐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A.弦既不调 | B.因 恸绝良久 |
C.伯牙善鼓琴 | D.伯牙所念 |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画两处)
钟子期辄穷其趣。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A.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B.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你认为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说明。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