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阅读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阅读以上文段,你觉得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在这里,孔子为何说“思”不如“学”?请结合文段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考题选出最接近下文主旨的选项()
昔有仆嫌其妻之陋者。主翁闻之,召仆至,以银杯、瓦碗各一,酌酒饮之。问曰:“酒佳乎?”对曰:“佳。”“银杯者佳乎?瓦碗者佳乎?”对曰:“皆佳。”主翁曰:“杯有精粗,酒无分别。汝既知如此,则无嫌于汝妻之陋矣。”仆悟,遂安其室。
| A.命无莫强求 | B.承恩不在貌 | C.糟糠之妻不下堂 | D.曾经沧海难为水 |
以上故事,告诉我们要注重道德的修养。孔子的哪一主张与之相吻合。()
| A.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 C.德之不修……是吾忧也 | D.子食于有丧之侧,未尝饱也 |
孔子将“仁”提升为众德的总称,请根据以下句意,说说“仁”涵盖哪一德行?
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那“仁”就是(解释)。即(4字短语)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告子曰:“性2,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注】颡:额头。告子和孟子都以水为喻,各自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请综上所述材料,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
孟子与孔子在“主客观对人的作用”这一问题上有何不同看法,请简要分析。(3分)
“当同样的一只小鞋重新找到/母亲就会伸出双臂将你拥抱”,这是书写在一张羊皮纸上的谶语。(《巴黎圣母院》)
这则谶语内容与谁有关?请简述相关情节。
(祖父病危时陈姨太)责备觉慧道:“三少爷,你这样大,也该明白事理你爷爷病到这样,你还要惹他伤心!”她还记得昨晚上的那件事 。(《家》)
“昨晚上的那件事”指什么事?请简述相关情节。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两章都在谈论学习,孔子认为如何才能把学习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