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
洪皓,字光弼,番易人。少有奇节,慷慨有经略四方志。宣和中,为秀州司录。大水,民多失业,皓白郡守以拯荒自任,发廪损直以粜。民坌集,皓恐其纷竞,乃别以青白帜,涅其手以识之,令严而惠遍。浙东纲米过城下,皓白守邀留之,守不可,皓曰:“愿以一身易十万人命。”人感之切骨,号“洪佛子”。
时谇遣使金国,张浚荐洪皓,皓至太原,留几一年,金遇使人礼日薄。及至云中,粘罕迫其仕刘豫,皓曰:“万里衔命,不得奉两宫南归,恨力不能碟逆豫,忍事之邪!留亦死,不即豫亦死,不愿偷生鼠狗问,愿就鼎镬无悔。”粘罕怒,将杀之。帝一酋目止剑士,为之中跪请,得流冷山。
冷山,地苦寒,陈王悟室聚浇地。悟堂敬皓,使教其八子。或二年不给食。盛夏衣粗布,尝大雪薪尽,以马失然火煨面食之。或献取蜀策,悟室持问皓,皓力折之。悟宣或答或默,忽发怒曰:“汝作和事官,而口硬如许,谓我不能杀汝耶?”皓曰:“自分当死,顾大国无受杀行为之名,愿投之水,以坠渊为名可也。”悟室义之而止。后兀术杀悟室,党类株连者数千人,独皓以异论几死,故得免。
绍兴十年,因谍者赵德,书机事数万言,藏故絮中,归达于帝。言:“顺昌之役,金人震惧夺愧,燕山珍宝尽徙以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王师丞还,自失机会,今再举尚可。”未几,金主以生子大赦,许使人还乡,皓与张邵,失弁三人在遣中。
十三年七月,见于内殿,力求郡养母。帝曰:“卿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岂可舍朕去邪!”
出知饶州。年六十八,卒。帝闻皓卒,嗟异之。皓虽久在北廷,不堪其苦,然为金人所敬,所著诗文,争钞诵求付梓。性急义,当艰危中不少变。范镇之孙祖一半为佣奴,皓言于金人而释之。
(节选自《宋史·洪皓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皓白守邀留之邀:邀请。 |
B.万里衔命衔:接受。 |
C.自分当死分:料想 |
D.意欲捐燕以南弃之捐:舍弃 |
下面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洪皓“有节操”、“急于义”的一组是
A.①皓恐其纷兢,乃别以青白帜 ②浙东纲米过城下,皓白守邀留之 |
B.①书机事数万言,藏故絮中,归达于帝 ②或献取蜀策,悟室持问皓,皓力折之 |
C.①独皓以异论几死,故得免 ②王师丞还,自失机会,今再举尚可 |
D.①不愿偷生鼠狗间,愿就鼎镬无悔 ②范镇之孙祖平为佣奴,皓言于金人而释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州发生水灾,灾民闻听赈济聚集而来,洪皓但心他们乱中争抢,就用青白旗加以区分,在手上涂墨来标记,使赈灾有序有果。 |
B.洪皓出使金国,粘罕强迫他作刘豫的属官,洪皓慷慨陈词,表达了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情怀,惹怒粘罕,差点被害。 |
C.洪皓流放冷山,悟室拿取蜀的计策来询问,遭到洪皓的驳斥。悟室突然发怒,以死相胁迫,洪皓被迫无奈,决定投水自尽。 |
D.绍兴十年,在间谍越德的帮助下,洪皓给宋朝皇帝捎去长信,洪皓在信中对顺昌之战深表惋惜,希望朝廷再次出兵,收复失地。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水,民多失业,皓白郡守以拯荒自任,发廪损直以粜。
(2)皓虽久在北廷,不堪其苦,然为金人所敬,所著诗文,争钞诵求付梓。
文言文阅读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遣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 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反覆手耳反覆:翻转。 |
B.地方万里方:方圆。 |
C.人众车舆舆:众多。 |
D.政由一家由:如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陆生因说佗曰不如因善遇之 |
B.将相欲移兵而诛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
C.尉佗乃蹶然起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3)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4)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延年传
延年字幼公,本大将军霍光吏,首发大奸,有忠节,由是擢为太仆、右曹、给事中。光持刑罚严,延年辅之以宽。治燕王狱时,御史大夫桑弘羊子迁亡,过父故吏侯史吴。后迁捕得,伏法。会赦,侯史吴自出系狱,延尉王平与少府徐仁杂治反事,皆以为桑迁坐父谋反而侯史吴臧之,非匿反者,乃匿为随者也。即以赦令除吴罪。议者知大将军指,皆执吴为不道。延年乃奏记光争,以为“吏纵罪人,有常法,今更诋吴为不道,恐于法深,不合众心。延年窃重将军失此名于天下也!”光以廷尉、少府弄法轻重,皆论弃市,而不以及丞相。延年论议持平,合和朝廷,皆此类也。
见国家承武帝奢侈师旅之后,数为大将军光言:“年岁比不登,流民未尽还,宜修孝文明政,示以俭约宽和,顺天心,说民意,年岁宜应。”光纳其言。吏民上书言便宜,有异,辄下延年平处复奏。
昭帝末,寝疾。帝崩,昌邑王即位,废,大将军光、车骑将军张安世与大臣议所立。时,宣帝养于掖廷,号皇曾孙,延年知曾孙德美,劝光、安世立焉。宣帝即住,褒赏大臣,延年以定策安宗庙,益户二千三百,与始封所食邑凡四千三百户。
延年为人安和,备于诸事,久典朝政。霍光薨后,子禹与宗族谋反,诛。上以延年霍氏旧人,欲退之,而丞相魏相奏延年素用事,官职多奸。遣吏考案,但得苑马多死,官奴婢乏衣食,延年坐免官,削户二千。后数月,复召拜为北地太守。延年以故九卿外为边吏,治郡不进,上以玺书让延年。延年居父官府,不敢当旧位,坐卧皆易其处。是时,四夷和,海内平,延年视事三岁,以老病乞骸骨,天子优之,赐安车驷马,罢就第。后数月薨,谥曰敬侯。
(选自班固《汉书》,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议者知大将军指指:旨意 |
B.年岁比不登登:丰收 |
C.备于诸事,久典朝政典:主管 |
D.上以玺书让延年让:使……退让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杜延年性情宽厚、为人安和的一组是()
①首发大奸②今更诋吴为不道,恐于法深
③宜修孝文明政④劝光、安世立焉
⑤以定策安宗庙⑥居父官府,不敢当旧位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延年原本是大将军霍光的属吏,因为首先告发大奸而被破格提拔,后又因他是霍光的旧属而被皇帝免官。 |
B.侯史吴因曾经收留桑弘羊的儿子桑迁受到牵连入狱,后虽逢朝廷大赦得以出狱,但朝廷官员对此仍有不同意见。 |
C.昭帝驾崩后,昌邑王即位后又被废黜,杜延年劝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张安世立皇曾孙为帝,得到他们的同意。 |
D.杜延年为官多年,善于处理各项政务,虽有小误,但仍多次获得皇帝的信任、赏赐,去世后被追封为敬侯。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燕王狱时,御史大夫桑弘羊子迁亡,过父故吏侯史吴。
(2)光以廷尉、少府弄法轻重,皆论弃市,而不以及丞相。
(3)延年视事三岁,以老病乞骸骨,天子优之,赐安车驷马,罢就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文后各题。
(一)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二)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① 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节选)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召有司案图案:同“按”,按照 | B.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 |
C.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绐:欺骗 | D.一胜而相如族族:灭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②乃使其从者衣褐 |
B.①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②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
C.①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②且秦强而赵弱 |
D.①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②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 |
以下对两组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池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
B.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到秦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
C.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池送给赵国的。 |
D.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池,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池,又会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相关课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后面题。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对下列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弃甲曳兵而走曳:拖着。 |
B.直不百步耳直:只是,不过。 |
C.数罟不入洿池数:读作cù,数量多。 |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制止,约束。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B.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
C.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以其无礼于晋 |
D.①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朝济而昔设版焉 |
下列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B.七十者衣帛食肉 |
C.吾师道也,失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D.序八州而朝同列 |
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以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每小题3分)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射。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疆,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率:大抵,大多 |
B.今匈奴负戎马之足负:依仗 |
C.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怪:觉得…奇怪 |
D.欲刺问尉史刺:刺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C.卒善遇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
D.甲因肉袒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六组,全都表现韩安国“为人多大略”“忠厚”特点的一组句子是
①“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②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③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④阴使聂翁壹为间⑤御史人大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⑥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③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安国在吴楚反叛时担任梁孝王的中大夫,因平叛有功而显名,后虽获罪下狱,但时问不长,汉朝廷便又任命他为梁王内史。
B.在与匈奴和亲的问题上,王恢与韩安国的主张相左。汉皇帝最终采纳了韩安国的意见,同意与匈奴和亲。
c.利亲期间,豪绅聂翁壹献计,可利用此时匈奴单于的思想麻痹,引诱他上钩后打败他。王恢把该计策上奏给皇帝,皇帝采纳了。
D.韩安国在举荐人才上出以公心,唯贤才是举,他举荐的人受到了士大夫的称慕,皇帝也认为这些人是国之重器。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2)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弊。
(3)单于顾谓左右曰:“儿为汉所卖!”乃引兵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