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
图一 太庙 图二 祠堂
A.嫡长子继承制 | 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
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 D.“国”与“家”结合 |
凤凰网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抗拒改革的“停滞”盛世》的文章。之所以称当时的苏联是“盛世”,主要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时期( )
A.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得到实质性进展 |
B.已经冲击苏联已有的政治经济模式 |
C.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
D.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国力大为增强 |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的改革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将错误归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 |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缺乏科学实验,反复折腾 |
C.有开创性地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未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
D.只进行农业改革,没有涉及工业管理体制 |
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经达到了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A.资本主义世界正爆发一场“生产过剩”的危机 |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
C.苏联加入了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
D.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
斯大林说:“我们之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苏联取消新经济政策是因为该政策
A.不能迅速推动工业化 |
B.不能使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 |
C.发展了资本主义 |
D.发展了小农经济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 都能雇佣劳动力, 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 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对上述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满足了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 |
B.为苏俄三年国内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
C.帮助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 |
D.是苏俄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设想和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