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记录,请根据实验记录回答问题:
试管 |
加入的物质 |
操作 |
水温 |
时间 |
试剂 |
① |
馒头碎屑+唾液 |
充分搅拌 |
37℃ |
10分钟 |
碘液 |
② |
馒头碎屑+清水 |
充分搅拌 |
37℃ |
10分钟 |
碘液 |
③ |
馒头块+唾液 |
不搅拌 |
37℃ |
10分钟 |
碘液 |
(1)若以①和②为一组实验,则实验变量是 ,其中 为对照组,加碘后所观察到的现象是: 号试管液体变蓝, 号试管液体不变色。
(2)科学探究中的数据往往存在误差,所以要设置重复组,因此就同一个实验在相同条件下要重复做几次,实验结果应取多次实验的 。
下图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由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可知:水和二氧化碳进入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其中水是通过导管运输来的,二氧化碳是从空气中吸收来的。淀粉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其中氧气是通过叶片进入空气的。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请据图回答:
(1)图中【A】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图中【③】和【④】。
(3)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图中【①】和【②】
(4)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5)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下图表示在某晴朗的夏日,一株棉花白天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图(横坐标表示白天的时刻,纵坐标表示光合作用的强度)。
由此图可以看出,光合作用最强的时间是,最弱的时间是。原因是中午的光照最,此时叶片的气孔,使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原料之一——
的供应大量减少。
如下图所示
(1)晴天的上午,在一株盆栽植物上将一分枝的叶片套上一个透明的塑料袋中,扎紧袋口,一段时间后,塑料袋内出现了一些小水珠,这是由植物体进行散发出来的凝结而成的。
(2)下午打开塑料袋口,迅速将一支刚熄灭的火柴棍伸进袋内,熄灭的火柴棍复燃了,说明袋内的气体含较丰富,这是植物进行的结果。
(3)傍晚再套上一个塑料袋,扎紧袋口,第二天天亮前打开袋口,迅速伸进一根燃着的火柴棍,燃烧的火柴熄灭了,说明袋内有较多的,这是植物进行的结果。
在甲,乙,丙,丁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两张吸水纸,在将相同数量的大豆种放在上面,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的种子发芽的情况如下表:
装置 |
甲 |
乙 |
丙 |
丁 |
场所 |
日光下 |
日光下 |
黑暗中 |
黑暗中 |
温度 |
23℃ |
23℃ |
23℃ |
23℃ |
吸水纸干湿状态 |
潮湿 |
干燥 |
潮湿 |
干燥 |
数日后种子发芽情况 |
全部发芽 |
没有发芽 |
全部发芽 |
没有发芽 |
(1)根据实验可以得出种子萌发所必需的条件是,当然种子的萌发还需要另外的两种环境条件.
(2)种子的萌发除了环境条件外,还需要一定的自身条件,即胚必须是完整的,而且是的.
(3)若要证明光照对种子萌发的是否有影响,在实验设计上可选用上表中的
__________两个装置作为一组对照实验来进行探究.
(4)把萌发的大豆种子种植后,会长成一棵新的大豆植株.发育成大豆植株根的是大豆种子结构中的.
(5)根据上表中记录的情况,你认为大豆种子的萌发是否受光照的影响?
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a.在一塑料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
b.将10只鼠妇放人实验装置的中央,静置2分钟。
c.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请根据上述实验方案回答:
(1)该实验方案中设计了对照实验吗?。
(2)该实验方案中的实验变量是。
(3)该实验使用10只鼠妇而不用一只的原因。
(4)统计的数据为什么求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