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SO2(g)+O2(g) 2SO3(g)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已知1mol SO2(g)氧化为1mol的ΔH=—99kJ·mol—1.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C分别表示 、 ,E的大小对该反应的反应热有无影响? 。该反应通常用V2O5作催化剂,加V2O5会使图中B点升高还是降低? ,理由是 ;
(2)图中△H= KJ·mol—1;
(3)V2O5的催化循环机理可能为:V2O5氧化SO2时,自身被还原为四价钒化合物;四价钒化合物再被氧气氧化。写出该催化循环机理的化学方程式 ;
(4)如果反应速率υ(SO2)为0.05 mol·L—1·min—1,则υ(O2)= mol·L—1·min—1、
υ(SO3)= mol·L—1·min—1;
(5)已知单质硫的燃烧热为296 KJ·mol—1,计算由S(s)生成3 molSO3(g)的△H (要求计算过程)。
(6)甲烷燃料电池(KOH作电解质溶液)
负极反应方程式是:
正极反应方程式是:
总反应方程式是:
(7)常温下,设pH 均为5的H2SO4和A12(SO4)3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分别为c1、c2,则c1:c2= 。
(8)浓度为0.5 mol/L的盐酸与等浓度的氨水溶液反应,使溶液呈中性,则混合前体积V酸________V碱(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9)取10 mL溶液0.5 mol/L的盐酸,加水稀释到500 mL,则此时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________。
(1)下列各种情况,在其中Fe片腐蚀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2)钢铁容易生锈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钢铁在炼制过程中混有少量的碳杂质,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形成原电池,发生电化学腐蚀.在空气酸度不大的环境中负极反应式为;正极反应式为.
完成下列计算
(1) 相同物质的量的O2和O3的质量比____,分子个数比为______,所含氧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___.
(2) 在200 mL 2 mol/L MgCl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________.此溶液中Mg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3) 在质量分数为28%的KOH水溶液中,OH-与H2O数目之比是________.
(1)某温度下,纯水中的c(H+)=2.0×10—7mol/L,此时溶液的c(OH—)=mol/L;若温度不变,滴入稀盐酸使c(H+)=5.0×10—4mol/L,则溶液中c(OH—)=mol/L,由水电离产生的c(H+)=mol/L,此时温度25℃(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2)室温时,将pH=5的H2SO4稀释10倍,则c(H+)∶c(SO42—)=,将稀释后的溶液再稀释1000倍,则c(H+)∶ c(SO42—)=。
(3)有稀硫酸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20ml,向此溶液中滴加0.025mol/LBa(OH)2溶液时,生成沉淀的质量和溶液pH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求:
⑴原混合溶液中硫酸和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⑵滴到A、B两点时溶液的pH 各是多少?
一定温度下,有a、盐酸;b、硫酸;c、醋酸三种酸的稀溶液。(用a、b、c、<、=、>号填写)
①当其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c(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三种酸,中和NaOH能力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③当其c(H+)相同时,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当c(H+)相同、体积相同时,分别加入足量锌,相同状况产生的气体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当pH相同、体积相同时,同时加入锌,若产生相同体积的氢气(相同状况)则开始时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所需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⑥将c(H+)相同的三种酸均稀释10倍,pH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小组为测定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甲、乙两组同学分别进行了下列相关实验。
方案Ⅰ.甲组同学用沉淀分析法,按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流程进行实验:[已知Ba(HCO3)2可溶于水]
(1)实验时,过滤操作中,除了玻璃棒、漏斗外,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为。
(2)洗涤沉淀B的操作是。
(3)若实验中测得样品质量为m g,沉淀质量为n g,则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方案Ⅱ.乙组同学的主要实验流程图如下:
按如下左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4)该实验中装置B盛放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液漏斗中(填“能”或“不能”)用盐酸代替稀硫酸进行实验。
(5)在C中装碱石灰来吸收净化后的气体。
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越大,则实验中干燥管C在充分吸收气体前后的质量差____________________。(填“越大”、“越小”或“不变化”)
②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同学认为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在反应前后都要通入N2(如上右图),反应后通入N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