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探究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时,某小组利用自重不同的两个动滑轮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三次测量,数据记录如下:
(1)完成表格中第3次数据(a)(b)(c)处的计算,填在下面的横线上:(a) ; (b) ;(c) .
(2)通过比较 两次实验数据(选填实验序号),可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的自重 (选填“有关” 或“无关”).
(3)小明认为“同一个机械,它的机械效率是一个定值”,通过比较 两次实验数据(选填实验序号),可知他的观点是 的(选填“正确” 或“错误”).
小华在实验室测量物质的密度。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指针静止时位置如图甲所示,小华向 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2)小华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了果汁的密度,过程如下: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28.2g;
②向烧杯中倒入适量果汁,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果汁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其质量为 。
③将烧杯中的果汁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果汁的体积为30cm3。
④果汁的密度ρ果= kg/m3。
⑤测量出的果汁密度值会 (填“偏大”或“偏小)。
(3)在测量一个弹力球的密度时,由于弹力球无法放进量筒内,小华用溢水杯,借助一个小烧杯和一个空的酸奶盒,利用量筒和水(ρ水已知)测出了弹力球的密度,请将她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如图丙所示,溢水杯中盛满水,空酸奶盒漂浮在水中:
②将弹力球用细线系好放入溢水杯中浸没,空酸奶盒仍漂浮,从溢水杯中溢出了一部分水,如图丁所示,用量筒测出 的体积为V1.测完后将量筒中的水倒净;
③将弹力球取出,放入酸奶盒中共同漂浮,从溢水杯中又溢出了部分水,如图戊所示,用量筒测出 的体积为V2。
④弹力球的密度表达式ρ弹力球= (用V1、V2、ρ水表示)。
小佳用如图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为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
(2)将蜡烛和光屏放在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的 利用了这个原理。
(3)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移到 cm刻度线处,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
(4)凸透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将蜡烛移到55cm刻度线处,在移动光屏的过程中,光屏上 (“能”或“不能”)承接到像。
(5)在(2)的条件下,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小佳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合适位置,为使光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
(1)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
①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可使小车到达平面时的 相同。
②让小车分别在毛巾、棉布、木板表面运动,小车在 (填“毛巾”“棉布”或“木板”)表面速度减小得最慢。由实验进一步推理得出:若运动的小车不受阻力,将做 运动。
(2)在探究“物体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①质量不同的钢球。分别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撞击水平木板上相同位置的木块。如图乙、两所示。实验表明:速度相同时,物体的 越大,动能越大。
②利用丙图器材,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拉动木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丁所示。则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 N.此摩擦力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丙图中木块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
(1)将适量碎冰放入试管中,利用水给冰加热,目的是 。
(2)某时刻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为 ℃。
(3)图乙是根据所测数据绘制成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冰的熔化特点是:持续吸热、 ;AB和CD两段图像的倾斜程度不同,原因是 。
(4)若不计热量损失,物质在AB和BC两段吸收的热量分别为Q1和Q2,则Q1:Q2= 。
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使用的电源为两节新干电池。
(1)如图所示,甲图为实验电路,请在接错的一根导线上打“X”,再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改正(导线不允许交叉);
(2)电路改正后,进行了三次实验,在第二次实验中电流示数如乙图所示,请将电流表示数填入表格空白处;
实验序号 |
电阻R/Ω |
电流I/A |
1 |
5 |
0.40 |
2 |
10 |
|
3 |
20 |
0.10 |
(3)通过上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 ;
(4)根据上表数据及相关已知条件计算,三次实验中,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最大阻值为 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