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
(甲)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解释句中方框字的含义。
(1)家人发箧视之( ) (2)手不释卷( )
(3)太祖素恶其人( ) (4)赏以酬功( ) 翻译下列句子
①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②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 有句话“活到老学到老”,与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阅读完两篇短文后,你认为赵普是怎样一个人?
根据文章并发挥想象,说说“太祖乃悟”悟出了什么?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请写出《论语》中你感受最深刻的一则,并说说理由。
阅读《公输》选段。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敞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檄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标4处,2分)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邻有敝舆而欲窃之()(2)荆之地方五千里()
(3)公输盘诎()(4)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翻译下列句子。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虽杀臣,不能绝也。在劝说楚王过程中,墨子巧妙设喻,将“文轩”“锦绣”“梁肉”比喻楚国,将“敝舆”“短褐”“糠糟”比喻宋国,通过类比手法,使楚王醒悟到攻打宋国是不明智的行为。
选段在记述墨子与公输盘演练的攻守战中,“”“”两个词语可以看出战斗的激烈;“”一句可以看出公输盘已经技穷;“”一句表明楚王决定放弃攻打宋国。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音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寡人谕矣(2)天下缟素(3)晏子将使楚(4)吏二缚一人诣王翻译下面句子。(4分)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面对秦王的恐吓,唐雎是如何回应的?可见唐雎是怎样一个人?(4分3+1)
从选文中找出表明秦王说话时的语气、态度变化的语句,这说明秦王有什么样的性格?
这两则选文给了你什么启示?请任选一则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唐雎不辱使命》)
【乙】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①;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然见赵王②,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③。”(节选《唐雎说信陵君》)
注释:①不可得而知也:不可让别人知道。②卒然:同“猝”,突然。
③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秦王怫然怒() ⑵以头抢地尔( )
⑶人之有德于我也( ) ⑷救邯郸,破秦人()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⑵今赵王自效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 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大意。
甲文:
乙文: 甲乙两文都是写唐雎的事,都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其性格。甲文主要表现了唐雎的斗争精神;而乙文主要表现唐雎的为人处世之道。
阅读[甲][乙]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吕氏春秋?下贤》)注: ①稷(jì):人名。②乘(shèn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③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 ④庸:怎么。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躬耕于南阳 躬:
(2)猥自枉屈 猥:
(3)攘除奸凶 攘:
(4)一日三至而弗得见 弗: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文: 诸葛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和稷的“骜禄爵”的价值取向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答:请从内容或形式上对《出师表》作简要评析。
答:
文言文阅读(12分)
《孙亮辨奸》
孙亮暑月游西苑,方食生梅,使黄门①以银碗并盖就中藏吏取蜜。黄门素怨藏吏,乃以鼠矢②投蜜中,启言藏吏不谨。亮即呼吏持蜜瓶入,问曰:“既盖覆之,无缘有此。黄门不有求于尔③乎?”吏叩头曰:“彼尝从臣贷宫席④不与。”亮曰:”必为此也,亦易知耳”。乃令破鼠矢,内燥,亮笑曰:“若先在蜜中,当内外俱湿;今内燥者,乃枉之耳。”于是黄门服罪⑤。
①黄门:指宦官。②矢:同“屎”③尔:第二人称代词,你。④席:褥子。⑤服罪:伏法、认罪。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使黄门以银碗并盖就中藏吏取蜜(派、让)人恒过然后能改(错误、过错) |
B.黄门素怨藏吏(向来、平时)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
C.彼尝从臣贷宫席不与 (借)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忠诚纯洁) |
D.今内燥者,乃枉之耳(冤枉)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 |
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乃令破鼠矢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
B.黄门不有求于尔乎所欲有甚于生者 |
C.乃以鼠矢投蜜中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D.今内燥者,乃枉之耳行道之人弗受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彼尝从臣贷宫席不与。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内容理解
(1).孙亮是根据什么判断出藏吏是被黄门冤枉的。(用原文回答)
(2).读了这篇短文,你从文中的人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迪?任选一个角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