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细柳(节选)
细柳娘,中都之士人女也。或以其腰嫖可爱,戏呼之“细柳”云。柳少慧,解文字。而生平简默,未尝言人臧否。但有问名①者,必求一亲窥其人。阅人甚多,俱未可,而年十九矣。父母怒之曰:“天下迄无良匹,汝将以丫角老②耶?”女曰:“我实欲以人胜天,顾久而不就,亦吾命也。今而后,请惟父母之命是听。”时有高生者,世家名士,闻细柳之名,委禽③焉。既醮④,夫妇甚得。生前室遗孤,小字长福,时五岁,女抚养周至。
福年十岁,始学为文。父既殁,娇惰不肯读,辄亡去从牧儿遨。谯诃⑤不改,而顽冥如故。母无奈之,因呼而谕之曰:“既不愿读,亦复何能相强?但贫家无冗人,便更若衣,使与僮仆共操作。不然,鞭挞勿悔!”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数日,苦之,泣跪庭下,愿仍读。母返身面壁,置不闻。不得已,执鞭啜泣而出。残秋向尽,休无衣,足无履,冷雨沾濡,缩头如丐。里人见而怜之,纳继室者,皆引细娘为戒,啧有烦言。女亦稍稍闻之,而漠不为意。福不堪其苦,弃豕逃去;女亦任之,殊不追问。积数月,乞食无所,憔悴自归,不敢遽入,哀求邻媪往白母。女曰:“若能受百杖,可来见;不然,早复去。”福闻之,骤入,痛哭愿受杖。母问:“今知改悔乎?”曰:“悔矣。”曰:“既知悔,无须挞楚,可安分牧豕,再犯不宥⑥!”福大哭曰:“愿受百杖,请复读。”女不听。邻妪怂恿之,始纳焉。濯发授衣,令与弟同师。勤身锐虑,大异往昔,三年游泮⑦。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问名:古代婚姻礼仪之一,指男方去女方家提亲。②以丫角老:终身做姑娘。③委禽:送聘礼,表示定婚。④醮(jiào):嫁。⑤谯诃:责备呵斥。⑥宥(yòu):宽恕。⑦游泮:进县学,成为秀才。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3处)
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未尝言人臧否
②辄亡去从牧儿遨
③数日,苦之
④哀求邻媪往白母
(3)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其飘枭可爱/今以蒋氏观之
B.福不堪其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便更若衣/曾不若孀妻弱子
D.不然,早复去/父利其然也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柳”不是文中细柳娘的本名,而是因其身姿婀娜被戏称为“细柳”。
B.细柳追求婚姻自主,但终因无合适人选只好听命于父母。
C.长福不愿读书,被细柳打发去跟仆人一起劳作,吃穿用度和仆人一样。
D.细柳对继子长福很残忍,不答应长福读书的祈求,还对他鞭挞斥责,以至于乡里乡亲有诸多非议。
(5)长福的成长经历能给我们哪些启示?请从下面选出最适宜的一项
A.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2)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苦其心志翻译:
(2)曾益其所不能翻译:
(3)生于忧患翻译: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用原文回答)文章第①段所列举的六位人物的共同特点是。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本题共4分)
戴 逵
戴逵,字安道,谯郡铚①也。幼有巧慧,聪悟博学。善鼓琴,工书画。为童儿时,以白瓦屑、鸡卵汁和溲作小碑子,为郑玄②碑,时称词美书精,器度巧绝。其画古人山水极妙。十余岁时,于瓦棺寺中画。王长史见之云:“此儿非独能画,终享大名,吾恨不得见其盛时。”
逵曾就范宣③学,宣见逵画,以为亡用之事,不宜虚劳心思。逵乃与宣画《南都赋》。宣观毕嗟叹,甚以为有益,乃亦学画。
逵既巧思,又善铸佛像及雕刻。曾造无量寿木像,高丈六,并菩萨。逵以古制朴拙,至于开敬④,不足动心⑤,乃潜坐帷中,密听众论。所听褒贬,辄加详研,积思三年,刻像乃成。
(选自《历代名画记》)
【注释】①.谯、铚:古地名;郡:古代行政区域。②.郑玄:人名。③.范宣:人名。④.至于开敬:到了开放敬神的时候。⑤.动心:打动人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又善铸佛像及雕刻()②. 所听褒贬,辄加详研(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儿非独能画,终享大名,吾恨不得见其盛时。
②.宣观毕嗟叹,甚以为有益,乃亦学画。通读全文,说说戴逵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惟吾德馨 ()②.谈笑有鸿儒()③.无案牍之劳形()翻译下列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共13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余为儿童时,闻山游者说峡山寺,难为俦①远地,尝以为无缘能来。及兹获游,周历五峰,然后知峡山之名于世,有其故焉。
于灵鹫寺时,述诸山居之所长,而未言其所不足。如虎丘之剑池不流,天竺之石桥下无泉,麓山之力不副天奇,灵鹫拥前山,不可视远,峡山亦少平地,泉出山,无所潭。
乃知物之全能,难也。况求友择人而欲责全耶?去其所阙,用其所长,则大小之材无遗,致天下于治平②也,弗难矣。
(节选自李翱《题峡山寺》)
【注释】①俦(chóu):伴侣,此处用作动词,结伴同游。②治平:政治修明,社会安定。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连月不开(2)至若春和景明
(3)然后知峡山之名于世(4)去其所阙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辍耕之垄上 | B.不以物喜/扶苏以数谏故 |
C.而未言其所不足/环而攻之而不胜 | D.或异二者之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
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选文第段运用的写作手法,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表达了迁客骚人和的两种心情,为下文引出“古仁人之心”作了铺垫。
选出对【甲】【乙】两段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甲文先写登岳阳楼所见的自然风光,接着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景不同,情亦不同,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形成鲜明的对比。 |
B.甲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把人物的感受融入景物描写之中。 |
C.乙文中,作者通过写童年时听旁人的讲述,从正面表现了峡山寺的美景。 |
D.乙文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写峡山寺只是一个引子,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议论。 |
【甲】【乙】两文表达的主旨虽不同,但都会给人一定的启发,请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明察秋毫 察:②私拟作群鹤舞空 拟:
③项为之强 强:④徐喷以烟 徐: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下列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昂首观之 | B.项为之强 |
C.心之所向 | D.至之市 |
选文叙述了三件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请模仿下面的示例,写出后两件趣事。
示例:第一件:观蚊如鹤之趣
第二件:之趣
第三件:之趣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