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2分)
人不知而不                   学而不思则                   
子译成现代汉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文中有些词语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本文中孔子的哪句话?
                                                                          
                                                                          
用一个成语概括选文最后一则的意思。
                                                                          
                                                                          
从这六则论语中,你看到了孔子怎样的治学态度?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题目。(共14分)
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②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③,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④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⑤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⑥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⑦;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⑧之道哉?”孟尝君日:“善!”乃弗逐。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舍人:门客。②错:通“措”,放弃。③历险乘危:经过险阻攀登危岩④曹沫:春秋鲁庄公时武士。⑤铫鎒(yáo nòu):农具。⑥尧:传说中的远古圣君。⑦不肖:没有才能。⑧用世立教: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文言实词的意思。
其三尺之剑()②与农夫垅亩之中()
③一军不能()④则之不肖()
下列四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不鱼鳖为佣耕
B.骐骥不如狐狸入无法家拂士
C.教人不能乡为身死不受
D.弗逐不知有汉

用“/”标出下边句子的两处朗读节奏。
孟 尝 君 有 舍 人 而 弗 悦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鲁连是怎样说服孟尝君的?从孟尝君接受了鲁连的劝说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阅读《爱莲说》,完成题目。(共13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濯清涟而不() ②花之隐逸者也()
③中外直()④花之君子者也()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请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分别提炼出这两句话蕴含的观点,并各举现实生活中一个事例佐证环境对人的影响。(4分)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题目。(12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A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视之。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C其文理皆有可观者。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竭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余 闻 之 也 久 (2)口 技 人 坐 屏 障 中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1)未识书具( ) (2)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
(3)人有百手( ) (4) 几,夫齁声起(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翻译:
【乙】文以""字为核心,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技术的精湛。为了表现这个主题,本文不仅对口技者模拟的各种声响做了详细的正面描写,还对 、道具的简单进行的反复的描写,这种描写手法,我们一般称为描写。为了表现方仲永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甲】文ABCD句子中,也用到这种写作写法的是( )句。(填序号即可)(4分)

亮少有逸群之才,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③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④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⑤。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②举州委质: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③众寡:人数少。④建:提出。⑤吴会:吴国。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到了……的时候)魏武帝南征 B.(亲自)耕于野
C.乃三(回头看)亮于草庐之中 D.乃建奇(计策)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躬耕野然侍卫之臣不懈
B.建奇策     羽、飞
C.即遣兵三万人助备光先帝遗德
D.甚敬重    先主器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
请根据选文,写出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事情?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非独贤者有(▲)心也②故(▲)有所不辟也
(▲)尔而与之 ④所识穷乏者(▲)我与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