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是与硫元素相关的一系列实验: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2)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反应,将B试管中的溶液加热,可以观察到 。试管C中溶液变浑浊,则证明SO2具有 性。
(3)试管C口部的棉团既可浸碱溶液,又可浸NaHCO3溶液,其作用是 ,如果浸NaHCO3溶液,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如将B试管换成D试管,并从直立导管中向BaCl2溶液中通入另一种气体,产生白色沉淀,则气体可以是
(5)如果反应过程中要立即停止反应,最简单的方法是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研究Cu与浓H2SO4的反应,设计如下实验探究方案(装置中的固定仪器和酒精灯均未画出)。
实验选用铜片、98.3%的H2SO4、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CCl4、NaOH溶液等药品,铜片一端没入浓H2SO4中,另一端露置在液面上方。
回答下列问题。
(1)Cu与浓H2SO4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D、E两容器中CCl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热过程中,观察到A容器中出现大量白色烟雾,随着反应的进行,A容器下有白色沉淀生成,你认为该沉淀物是_________________,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A容器中的浓H2SO4和铜片进行加热,很快发现C容器中品红溶液褪色,但始终未见D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出现浑浊或沉淀。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束后,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排除各装置中的SO2,可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___。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利用分光光度法对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mg/m3)进行测定。分光光度法则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时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其工作原理可以简单的用公式表示为A=kc,其中A为吸光度,k为一定条件下的常数,c为溶液浓度。
实验步骤如下:
⑴ 采样:
① 如果你是该小组成员,你对采样的地点和时间有何建议:。
② 用右图装置采样,通过50L空气后,将吸收液移入100ml容量瓶,用少量吸
收液分两次洗涤吸收装置,合并洗涤液于容量瓶中,定容备用。用多孔球泡而不
用导管的原因是。
⑵ 吸光度与SO2含量标准曲线的绘制:在6支25ml比色管中,用每毫升含25μg
二氧化硫的标准液配置下表标准SO2含量系列。
二氧化硫标准系列
管 号 |
0 |
1 |
2 |
3 |
4 |
5 |
标准液(ml) |
0 |
0.20 |
0.40 |
0.60 |
0.80 |
1.00 |
吸收液(ml) |
10.00 |
9.80 |
9.60 |
9.40 |
9.20 |
9.00 |
二氧化硫含量(μg) |
0 |
5.00 |
10.00 |
15.00 |
20.00 |
25.00 |
用10mL比色皿,以水为参比,测定各管吸光度,实验结果如下。
管 号 |
0 |
1 |
2 |
3 |
4 |
5 |
吸光度 |
0 |
0.20 |
0.40 |
0.60 |
0.80 |
1.00 |
请在右图所示的坐标系中绘制标准曲线:
⑶ 准确量取容量瓶中溶液10mL加入比色皿,测得其吸光度值
为0.10,则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为mg/m3。我国环境空气
质量标准中对每次空气质量测定中SO2的最高浓度限值(mg/m3):
一级标准:0.15;二级标准:0.50;三级标准:0.70。
则该市空气为级标准。
⑷ 甲、乙两组同学测定结果相差较大,乙组同学测定空气中SO2
含量偏小,试分析乙组同学出现误差的可能原因:(两个所用
药品和装置均无问题)。
凯氏定氮法测定奶粉中蛋白质含量的步骤如下:
① 样品处理:准确称取奶粉试样1.000 g置于烧瓶中,加入足量不含氮元素的试剂A,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产物用水溶解并冷却后全部转移至100 mL容量瓶中定容。
② 碱化蒸馏:量取容量瓶中溶液10.00 mL转移至右图所示的反应管中,再加入足量NaOH溶液,塞好进样口橡皮塞。通入高温水蒸气。用吸收剂吸收产生的气体。
③ 滴定:向吸收气体后的溶液中滴加2滴指示剂,用0.01 mol/LHCl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
已知:
吸收剂中发生的反应为:NH3+4H3BO3=NH4HB4O7+5H2O;
滴定时发生的反应为:NH4HB4O7+HCl+5H2O=NH4Cl+4H3BO3。
根据以上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 样品处理的目的是;通入高温水蒸汽的作用除加热外,还有。
⑵ 冷凝管的作用是冷凝、导气、。
⑶ 若蛋白质中氮元素的平均含量为16.0%,滴定终点时消耗盐酸标准液15.50 mL,则该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为%。
⑷ 凯氏定氮法测定奶粉中蛋白质含量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缺点是。
有一含NaCl、Na2CO3·10H2O和NaHCO3的混合物,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通过测量反应前后C、D装置质量的变化,测定该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⑴加热前通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 ___,操作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装置A、C、D中盛放的试剂分别为A_______,C______,D______。
⑶若将A装置换成盛放NaOH溶液的洗气瓶,则测得的NaCl含量将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下同);若B中反应管右侧有水蒸气冷凝,则测定结果中测定结果中NaHCO3的含量将___________;若撤去E装置,则测得Na2CO3·10H2O的含量__________。
⑷若样品质量为w g,反应后C、D增加的质量分别为m1 g、m2 g,由此可知混合物中
NaHCO3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含w、m1、m2的代数式表示)
根据实验室中测定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的实验,填写下列空白:
(1)该实验中,将硫酸铜晶体碾碎时需用到的仪器名称为,加热硫酸铜晶体则需要将其盛放在(仪器名称)中,加热过程中需注意。
(2)某学生实验后得到下表数据:
实验数据:
加热前的质量加热后的质量
W1(容器) W2(容器+晶体) W3(容器+无水硫酸铜)
5.4g 7.9g 7.1g
请写出结晶水含量(x%)的计算公式(用W1、W2、W3表示):
x%=,该生测定结果是偏高还是偏低?。
从下列分析中选出该学生产生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是(填写字母)。
A.加热前称量时容器未完全干燥。
B.加热后容器未放入干燥器中冷却。
C.加热过程中晶体有少量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