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认识燃烧,科学地利用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是十分重要的。
为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两种物质
的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能与空气中
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设计实验]小组同学设计了下图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实验中获得了如下实验事实:
①A试管内的白磷燃烧;②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B试管内的红磷不燃烧。
[得出结论]结论1:依据上述实验事实 (选填序号)可知:可燃物
燃烧需与氧气接触。
结论2:依据上述实验事实①③可知:可燃物燃烧需满足的条件是 。
[拓展延伸]若将A试管上带玻璃管的橡皮塞换成实心橡皮塞,在实验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是: ;若去除A试管上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在实验中又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 。
[知识运用]我国的成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面是一些与燃烧有关的成语的文学解释,请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解释以下成语的化学含义。
煽风点火:比喻煽动别人闹事。 ;
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某学习小组在探究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中,先用铝制易拉罐收集满一罐CO2气体,然后迅速向其中加入—定量的NaOH浓溶液,立即将易拉罐口封闭(不漏气),轻轻摇动易拉罐,发现易拉罐很快变瘪,但过一段时间后,易拉罐又重新鼓起来(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忽略不计)。
(提出问题)易拉罐为什么先瘪后鼓?
(分析猜想)易拉罐开始时变瘪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易拉罐重新鼓起的原因是易拉罐中又生成了气体A,其成分极有可能是CO2或H2。
(查阅资料)①Na2CO3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只有在高温条件下才会分解;
②铝单质比较容易被酸、碱腐蚀。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为了检验铝制易拉罐中重新生成的气体成分,小组又进行如下实验,并记录了相应的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将易拉罐口打开,迅速用燃着的木条伸入罐口。 |
发出“噗”的—声,产生淡蓝色火焰,片刻后熄灭。 |
说明罐中重新生成的气体A是 (2) |
取少量铝片于试管中,先加入适量的水,片刻后再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
先加水,没有明显变化,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
说明铝是否与水直接反应:(3)(填“是”或“否”),铝能够与 ⑷ 溶液反应。 |
取少量易拉罐中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
产生了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说明原CO2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 |
[实验结论]①铝制易拉罐变瘪的原因是CO2被NaOH溶液吸收,②铝制易拉罐重新鼓起的原因是铝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了气体。
[反思评价]小组根据实验探究获得一条对金属铝化学性质的新认识: (5)。
[拓展延伸] A1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了气体的同时还生成另一种书写形式类似于KMnO4的盐,请完成下列反应化学方程式:2Al+2NaOH+2H2O = 2 (6) +3A↑。当然,本实验只是初步探究,还有进一步探究的价值,有待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深究。
以下是某研究小组探究影响反应速率部分因素的相关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
H2O2溶 液浓度% |
H2O2溶液体积/mL |
温度℃ |
MnO2的用量/g |
收集氧气的体积/mL |
反应所需 的时间/s |
① |
5 |
1 |
20 |
0.1 |
4 |
16.75 |
② |
15 |
1 |
20 |
0.1 |
4 |
6.04 |
③ |
30 |
5 |
35 |
2 |
49.21 |
|
④ |
30 |
5 |
55 |
2 |
10.76 |
(1)通过实验①和②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有关;从实验和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是:;
(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微观粒子相互接触、碰撞的结果,化学反应速率与微观粒子的概率有关。试从微观角度解释“反应物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的原因是:
。
(3)用一定量1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了减小反应速率,可加适量的水稀释,产生氧气的总重量(选填“减小”或“不变”或“增大”)。
小明和同学用稀硫酸与锌制取氢气时,发现添加少量硫酸铜溶液能加快反应。硫酸铜溶液是稀硫酸和锌反应的催化剂吗?硫酸铜溶液量的多少会影响反应速率吗?
(1)他们先进行如图实验,观察到试管B中产生气泡速度快得多,并有暗红色固体生成。A实验的作用是;他们认为CuSO4溶液不是催化剂,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2)在6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颗大小形状都相同的锌粒,倒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按下表所示条件进行实验,并测量收集50毫升氢气所用的时间。记录如下:
试管 |
A |
B |
C |
D |
E |
F |
CuSO4溶液/毫升 |
0 |
0.5 |
1 |
1.5 |
2 |
4 |
水/毫升 |
4 |
3.5 |
3 |
V1 |
V2 |
0 |
收集H2所用的时间/秒 |
348 |
246 |
190 |
165 |
230 |
360 |
①试管D中加入谁的体积V1= 毫升;
小明打扫卫生时发现地砖上的铁锈(主要成分Fe2O3)用水很难清洗,决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一难题,他进行了如下活动:
①通过测试pH,寻找除锈剂,结果如下表:
物品 |
食用醋 |
洗洁精 |
油污净 |
洁厕灵 |
pH |
3 |
10 |
13 |
1 |
②将少量洁厕灵倒在地砖的锈斑上,进行擦拭冲洗,铁锈很快被清除;
③查阅资料得知,“洁厕灵”主要成分是一些酸和多种其它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铁锈在水中的溶解性为(填“易容”、“可溶”或“难溶”);
(2)上述物品中,酸性最强的是;
(3)如果洁厕灵中某酸的化学式为HR,该酸与铁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某农村中学的化学兴趣小组在开展实验活动时,用山泉水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结果配制几次所得的溶液都出现浑浊的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后,容器底部还出现白色沉淀物。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此奇异的现象展开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用山泉水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会出现浑浊,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I、氢氧化钠样品不纯,含不溶性杂质;
II、氢氧化钠与溶解在山泉水中的某物质发生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
(1)小明通过实验很快就排除了猜想I,他的实验是。
查阅资料:本地山泉水是硬水,含较多的碳酸氢钙。碳酸氢钙[Ca(HCO3)2]受热会分解,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且都有碳酸钙生成。
(2)小红取来少量的山泉水于烧杯中,往其中加入适量的肥皂水,搅拌,观察到________
的现象,确认所取的山泉水是硬水。
(3)小明和小红对所得的沉淀物中含有的碳酸钙进行实验:
(4)该山泉水经过(填操作名称),就可用于配制氢氧化钠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