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发展影响、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
——黄仁宇著《现代中国的历程》
(1)据材料一,理学对儒家思想有哪些新发展?(4分)这些发展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2分)
材料二 清朝学者赵翼的《陔余丛考》,对历代正史中受儒家伦理熏陶而累世同居的、并受政府褒奖的孝义之家的代表人物进行统计,以宋朝的人数最多。
——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
宋代士绅阶层人数增多,常常通过教育进行规训,以家规、家礼、族规、乡约之类的规定,通过童蒙读物的传播,甚至通过祭祀以及仪式中常常有的娱乐性戏曲、说唱,把上层人士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广泛地传递到了民众之中……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2)据材料二,宋朝时期怎样推动理学思想逐步深入到古代中国社会各地区、各阶层的?(3分)
材料三 纵观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可以发现,任何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支撑,技术和制度只是文化土壤上长出的智慧之果。(古代)中国高度重视和发展了领先世界的农耕文明,也创造了雄视天下的文化繁荣和经济积累。当西方国家借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推动工业革命而逐渐崛起时,中国因文化的保守和落后,错失了两次产业革命的机遇。30多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也肇始于思想和文化的解放,带动了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科技的进步,让中国抓住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机遇,从而实现了工业的崛起和经济的腾飞,进一步印证了文化的力量。 ——《“文化兴国”战略与中华民族复兴》
(3)据材料三,说明中国实施“文化兴国”的理由是什么(2分)?你认为当今中国已具备了哪些文化兴国的条件(2分)?
观察下面图画,回答问题
|
![]() |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数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称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趋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类。
——贾谊《论积贮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生产经营方式的特点。(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作者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3分)
(4)结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2分)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图一图二
材料二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教训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摘自《明史》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大臣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摘自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图一、图二反映的当时中央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为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明朝政府采取了哪些相应措施?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军需房后来发展为什么机构?其成立的直接原因?
(4)综合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
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材料三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
得开脱别给奖叙。
——《辛丑条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人在中国取得的特权。(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在中国取得的特权。其它列强是否可以享有?说明理由。(5分)
(3)材料三中列强对中国官吏的要求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
(4)三个条约各是什么时候签订的?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9分)
阅读下列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