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象.
![]() |
(1)由图象可看出该物质的熔点是 ℃,它是 (晶体或非晶体),在第4min末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 ”、“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2)该物质熔化过程的特点是不断吸热,温 度 .
小明游泳时发现,人在水中越往深处走就越觉得所受的浮力越大,由此他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水中的深度有关或者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于是他找来一个金属圆柱体、弹簧测力计、烧杯和水等器材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探究。
(1)分析图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可知,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所受的浮力就 (选填"越大"或"越小" 。
(2)小明绘制了弹簧测力计对金属圆柱体的拉力和金属圆柱体所受浮力随浸入液体深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分析图象可知:描述的是金属圆柱体所受浮力的变化情况的图象是 (选填" "或" " ;该金属圆柱体所受的重力为 ,当金属块完全浸没水中后所受的浮力是 ,金属块浸没水中后所受浮力大小与金属块所处的深度 (选填"有"或"无" 关。
(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请你再增加一个实验步骤,用来研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天平调节平衡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 ,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 45 ,酱油的密度为 。
(2)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与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或"偏小" 。
(3)小华认为不用量筒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他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 。
②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 。
③把烧杯中的水倒尽,再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 。
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 (已知水的密度为 。
某小组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如图所示电路连接完整;
(2)电源由两节电压为 的电池串联组成,则电源电压为 ;
(3)若分别将 、 、 的电阻接入电路进行实验时,调节滑动变阻器,保持电压表示数为 不变,那么选取的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应该不小于 ,由此得到结论: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 ;
(4)保持电压表示数为 的条件下重复进行上述实验,其目的是: 。
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现有器材如下:电源(电压恒定但未知),四个定值电阻 、 、 、 ,标有" "的滑动变阻器(阻值模糊不清),电压表(可用量程: 、 ,电流表(可用量程: ,导线,开关。
(1)设计并正确连接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把定值电阻 接入图甲中的 、 两点之间,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 端,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 时,电流表的示数应为 。
(2)分别用定值电阻 、 、 依次替换 ,重复(1)的实验步骤。根据所得的四次试验数据绘制出 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 。
(3)当使用定值电阻 进行实验时,刚一闭合开关,就发现电压表示数恰好为 ,为了用以上四个定值电阻完成实验且确保电路安全,应控制 、 两点之间的电压在 范围内。
(4)在使用定值电阻 和 进行实验过程中,读取数据时,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之比为 。
小红在海边捡到一个精美的小石块,她想测量该石块的密度,于是利用家中的长刻度尺、两个轻质小桶(质量不计)、细线、水杯、水,设计并进行了如下试验:
(1)用细线将刻度尺悬挂在晾衣架上,调整悬挂点的位置,当刻度尺在水平位置平衡时,记下悬挂点在刻度尺上的位置 。
(2)向水杯内倒入适量的水,在水面处做一标记,如图甲所示。
(3)将石块浸没在该水杯内的水中,不取出石块,将杯中的水缓慢倒入一个小桶中,至杯内水面下降到标记处(石块未露出水面),此时小桶中水的体积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石块的体积。
(4)将石块从水杯内取出,放入另一个小桶中,将装有石块和水的两个小桶分别挂在刻度尺的左右两端,移动小桶在刻度尺上悬挂点的位置,直到刻度尺在 位置恢复平衡,如图乙所示,记下这两个悬挂点到 点的距离分别为 和 ,则石块的密度 (用 、 和 表示)
(5)实验结束后,小红反思自己的测量过程,由于从水杯内取出的石块沾有水,导致最后的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