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解释下列各组句中的画线词。(3分)
⑴臣未尝闻也( ) ⑵休祲降于天( )
⑶秦王怫然怒( ) ⑷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⑸非士之怒也( ) ⑹秦王色挠(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专诸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⑵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从文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2分)
列举我国历史上除唐雎之外的一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1分)
⑴人物 事迹
在班级举办的“善学精思”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1)辨其音·走进文本: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好”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好语似珠 |
B. |
好学不倦 |
(2)明其义·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悟其理·丰富思想:《礼记》中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请摘抄下面诗中告诉了我们“至道”的诗句,并将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批注在相应位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诗句:______________; 批注:______________。 |
(4)取其精·学以致用:《论语》中有不少格言警句,如果要选择其中一句作座右铭,你会选择哪句?为什么?
温馨提示:①座右铭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②可以选自以上材料,也可以是《论语》中的其他语句。
文言文阅读
蔬食
(清)李渔
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①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是犹作羲皇②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
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
(选自《闲情偶寄》,有制改)
[注]①脍:细切的肉。②羲皇:指伏羲。后文中的“唐虞”指唐尧与虞舜,都是上古时候的贤王。
(1)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 |
B. |
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 |
C. |
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 |
D. |
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丝不如竹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B. |
草衣木食 各隐卷底衣褶中 |
C. |
一以崇俭 俭以养德 |
D. |
得以有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首先用“声音之道”来类比“饮食之道”,提出饮食上崇尚追求自然的观点。 |
B. |
作者认为跟肥腻远离,以蔬菜为主食,甘于吃蔬菜,是与崇尚古玩差不多的雅事。 |
C. |
作者编《饮馔》,既有崇尚节俭,恢复古风的原因,也有珍惜生命不愿杀生的缘故。 |
D. |
作者说蔬食的好处很多,如清、洁、芳香、松脆等,但能称为至美,是在于“鲜”。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得其所欲
齐桓公因鲍叔之荐,使人请管仲于鲁①,施伯②曰:“是固将用之也。夷吾③用于齐,则鲁危矣!不如杀而以尸授之。”鲁君欲杀管仲,使人曰:“寡君欲亲以为戮,如得尸,犹未得也!”乃束缚而槛④之,使役人载而送之齐。管子恐鲁之追而杀之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曰:“我为汝唱,汝为我和。”其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仲遂于齐。
(节选自《智囊全集》)
注释:①鲁:鲁国。当时,管仲被囚于鲁国。②施伯:鲁国大臣。③夷吾:即管仲。④槛:古指囚禁押解犯人的车子。这里作动词用,指囚禁押送。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使人请管仲于鲁 使:派 |
B. |
寡君欲亲以为戮 欲:欲望 |
C. |
欲速至齐 至:到 |
D. |
其所唱适宜走 走:奔跑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夷吾用于齐,则鲁危矣!不如杀而以尸授之。
(3)选文中管仲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1)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 |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B. |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C. |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
D.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选文是诸葛亮呈给刘禅的表。 |
B. |
选文将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 |
C. |
诸葛亮首先向刘禅陈述了蜀国当时面临的不利处境,接着阐述了有利条件,之后提出三条建议。 |
D. |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严明赏罚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
(3)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A. |
今天天下三分,益州困苦穷乏,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秋天。 |
B. |
如今天下三分,益州困苦穷乏,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时候。 |
C. |
今天天下三分,益州疲劳偏僻,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时候。 |
D. |
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劳偏僻,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秋天。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苏轼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聃②于上国③,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已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节选自《苏轼全集校注》,有删节)
(注)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老聃曾任东周王室柱下史。②季札聃:人名。③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④倍蓰:超过数倍。
(1)下面是小娟同学对句中加点词语境意义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联系成语“一丝不苟”,可推知“学者益以苟简”中“苟”意义为“苟且”“马虎”。 |
B. |
古汉语有字同义不同的现象,“皆手自书”与“而书益多”中两个“书”字同义不同。 |
C. |
回顾课文“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可推知“而书固自如也”中“固”意义为“固执”。 |
D. |
查字典,“遗”有“遗留”“赠送”等义项,“将以遗来者”中“遗”应选择“赠送”。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
B. |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
C. |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
D. |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圣人的学问都始于认真读书,他们的学问与道德修养都不是后人所能赶上的。 |
B. |
近年来可读之书多而易得,但科举士子却将书束之高阁,致使他们谈吐没有根底。 |
C. |
李公择藏书丰富,读书精深,闻名当世:他藏书于僧房供后人阅读,有仁者之心。 |
D. |
苏轼想读完公择藏书,他主动作记是希望后人知前人读书不易从而更加努力读书。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
②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帮帮你:指:①手指;②指向:③指责;④意思,意图;⑤指称。 ——《古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