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8分,每小题2分)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乙)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①;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然见赵王②,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③。”
(《唐雎说信陵君》)
注释:①卒然:同“猝”,突然。②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
③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下列带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交换 |
B.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轻:轻视、看不起 |
C.人之憎我也,憎:恨、厌恶 |
D.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破:破坏、杀害 |
下列带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若士必怒 |
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无忌谨受教 |
C.仓鹰击于殿上人之有德于我也 |
D.聂政之刺韩傀也愿君之忘之也 |
下列表述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不是出于好心,而是采取“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秦国。 |
B.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他在同秦王面对面的交锋中,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秦王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 |
C.信陵君解了赵国邯郸之围,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唐雎告诫信陵君,不要骄傲,要记住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忘掉自己对他人的恩德。 |
D.秦王和信陵君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一代枭雄。他们都能够礼贤下士,善于听取谏言。秦王在唐雎的劝谏下,最终放弃了吞并安陵国的意图。 |
下面对选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都采取了对话(语言)的方式来刻画人物,人物对白极具个性;除此之外,甲文还采用了行动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
B.对秦王,唐雎态度强硬,为了维护国土尊严,语含机锋,但言辞委婉有“节”,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进谏信陵君,唐雎更多的是真诚委婉,不用直白方法,而是迂回切入,环环相扣,严谨有致,回环有味。 |
C.唐雎用他的智慧和言辞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使命,表现出了爱国忠君、智勇双全、自主自强、不畏强暴的士人风采;秦王骄横无理、阴险狡诈、色厉内荏、前倨后恭,但在唐雎的劝谏下,最后幡然领悟,知错就改。 |
D.唐雎的言辞有高明的技巧,“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 如“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这样就把血淋淋的史实,变成对秦王的直接威胁,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 |
翻译三大题中划线的句子。(每小题2分,共4分)
(1)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文:
(2)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译文:
乙文中唐雎说:“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这句话在现代社会中在人际关系处理上还有没有价值?请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评价。
答: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出类拔萃锋芒毕露莫中一是销声匿迹 |
B.重蹈覆辙别出心裁获益非浅一抔黄土 |
C.不可思义相形见绌风雪载途苦心孤诣 |
D.姗姗来迟随声附和更胜一筹合辙押韵 |
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①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忽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 邻翁素有雅量②,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⑥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茸:草初生又细又软的样子②雅量:宽宏大量③诡:欺骗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⑴无术可医 ⑵骂之亦可警将来
⑶某益窘 ⑷其病良已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汝病乃天罚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B.乃不知有汉 |
C.乃重修岳阳楼 | D.翁乃骂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邻翁素有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假如你身边也有像居民某或邻翁这样的人,你将会怎样劝诫他?请选择其中一人用自己的话来劝说。
伤 仲 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线词语。(4分)
(1)未尝识书具(2)稍稍宾客其父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4)贤于材人远矣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解释加线的字
⑴既加冠()⑵俟()其欣悦
⑶持汤()沃灌⑷腰()白玉之环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B.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②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 |
C.①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
D.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策之不以其道 |
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
A.先达德隆/望尊 | B.益慕圣贤/之道 |
C.门人弟子/填其室 | D.手指不可/屈伸 |
翻译下列句子。
(1)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三峡》与《与朱元思书》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1)猛浪若奔(2)略无阙处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 | B.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富阳至桐庐 |
C.回清倒影清荣峻茂 | D.隐天蔽日疏条交映 有时见日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甲、乙两文同为描写山水美景的文章,两文都以(表达方式)为主,但是两文的写作目的不同:《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
甲文和乙文中都描写了水,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请各找一处加以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