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世界已跨入新的世纪,可天下仍不太平。让我们反思世界大战的历史,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吧!某校九年级(2)班学生要举办一次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图文展,请你全程参与此次活动。
第一组 表解历史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起止时间 |
1914.7—1918.11 |
1939.9—1945.9 |
交战双方 |
① |
法西斯轴心国集团与反法西斯同盟 |
转折性战役 |
凡尔登战役 |
② |
战争性质 |
③ |
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
战后格局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④ |
(1) 第一组收集的表格信息有残缺,请你在上表表格中将内容补充完整。①②③④
第二组 文汇历史
(战场上)到处散布着破碎的弹片,折断了的武器以及成堆的尸体……其中有些人被抛到十五英尺高,断腿残肢挂在那些幸存的树枝上。 ——法国作家巴比斯《战火》
战后初期的西欧,经济凋敝,困难重重。英国有一半以上的工业瘫痪,法国居民每天仅配给200克面包,联邦德国工人一月的工资只能买一条香烟。 ——《世界历史》九下
(2) 从第二组收集的材料中,你得出什么认识?
第三组 图说现实
图1 北约空袭利比亚 图2 本·拉登被击毙后,基地组织仍然活动猖獗 图3 日本福岛核泄漏
(3) 第三组收集的图片中,反映出威胁当今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至少写两点)请(4) 你结合所学知识,为维护当今世界和平提出两点建议。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90周年,两岸各地纷纷举行活动纪念先生及其领导的事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186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
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
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
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 |
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
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华民国。 |
1912年2月,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订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913年以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革命斗争。 |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
材料二上海《商报》评价孙中山“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艰难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
材料三孙中山曾说“吾辈即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发展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材料四今年恰逢孙中山逝世90周年,海峡两岸纷纷举行各种活动,隆重纪念孙中山先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1892年至189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概括材料中有关孙中山在1894年—1912年期间的具体革命活动。
(2)材料二评价孙中山有五个“不知”,你怎么理解?结合材料三,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
(3)今天,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一次次列强的入侵,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近代中国的苦难岁月。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用英国商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以上材料摘自《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请问答:
(1)上述三则材料内容分别出自中国近代哪三个不平等条约?
(2)请指出与这三个不平等条约相对应的列强侵华战争名称。
(3)请概括指出材料三内容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严重影响。
读材料:(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是哪次变法事件?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这次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2)写出“内立法度”的具体内容。
(3)商鞅因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车裂而死。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你认为商鞅的思想主张应该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哪一学派?商鞅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以下是《华阳国志》中有关都江堰的叙述:
岷山多梓(树)、柏(树)、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工省用饶(都江堰修成后可利用岷江水运送岷山上的木材)。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请回答:
(1)都江堰是在哪一时期由谁主持修建的?
(2)根据以上材料,归纳都江堰的作用。
(3)你认为我国古代都江堰的建成向人们昭示了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材料二: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根据材料一回答:
(1)这句话是谁说的?他创造的新的诗歌体裁是什么?其代表作是什么?
(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材料二回答:
(3) 孔子生活在什么历史时代?
(4)孔子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5)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哪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