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如图,汉末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一段时间里,社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但这一时期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也存在许多有利于重新走向统一的积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结束了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广大平原,为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                                                     
——毛泽东
材料二:“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
         
诸回答:
(1)材料一是对哪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他是通过哪个战役基本上统一北方的?
(2)材料二是对哪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他促成了孙权和刘备的联合,通过取得哪个战役的胜利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魏国和蜀国对生产都很重视,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粤海关志》
材料二 浙民习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
材料三 此辈(注:指华侨和商人)多系不安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漂流外国者益众矣。嗣后应定限期,若逾限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朕亦不许令其复回。如此则贸易欲归之人,不敢稽迟在外矣。
——《清文献通考》
请回答:
(1)材料中表明“天朝”不愿与外国互通贸易,这是一种什么政策?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3)这种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请结合今天的改革开放,谈谈你的认识。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焚书”和“咸阳”之郊指的是秦朝的哪一事件?此事件是哪一位皇帝所为?
(2)“八股之害”指的是明朝的什么措施?实行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3)秦朝和明朝在文化上的措施有何影响?

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 戚继光图二 郑成功图三 雅克萨之战
请回答
(1)图一、图二中的两人都可以获得什么赞誉?请分别写出他们的主要事迹。
(2)图三雅克萨之战的作战双方是谁?结果如何?

2010年春年的秋天,刚从事文物收藏的小张,从文物贩子手中购得铜镜一面,铜镜背面铸着“贞观29年”字样。不久,小张购得的铜镜“锈斑”脱落,他便到博物馆找文物专家鉴定。文物专家看到铜镜背面的铸字后,立即断定是假文物。
请回答:文物专家是怎样判定铜镜是假文物的?专家还提醒小张,稍有历史知识的人,就能识别铜镜的真伪,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如一。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
(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他认识到什么问题?如果你现在是一位国家公务员,你觉得从材料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指导自己的工作?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
(4)材料三中的镜子是谁?它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