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给我十六天,我还世界五千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和谐中国”形缘地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请结合以下材料,谈谈你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材料一 北京奥运会期间,美国NBC网站的视频观看者是雅典奥运会的30倍。在中国有超过1.02亿人通过网络直播观看奥运。中国网民获取奥运赛事信息的第一来源为互联网,大约有13%的网民将完全依赖互联网获取奥运信息。
(1)请你概括一下述材料所反映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请总结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2009年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开幕一周年纪念日,也是我国首个全民健身日。作为北京的新地标,“鸟巢”“水立方”所在的背景奥林匹克公园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
(2)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到首个全民健身日,中国体育的全民化正在兴起。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群众性的健身运动有哪些?试列举两例。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又是如何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可结合你的学校生活作答。
材料一 下表是中国在27届、28届、2 9届奥运会上的奖牌数及位次表
奥运会 |
金牌数 |
银牌数 |
铜牌数 |
奖牌总数 |
金牌位次 |
奖牌位次 |
27届(2000) |
28 |
16 |
15 |
59 |
3 |
3 |
28届(2004) |
32 |
17 |
14 |
63 |
2 |
2 |
29届(2008) |
51 |
21 |
28 |
100 |
1 |
1 |
(3)中国在21世纪三届奥运会上的成就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中国申办2008奥运会成功是在新时期外交工作的重大成就之一。中国奉行的是一种怎样的外交政策?你认为北京奥运会申办和举办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农”问题历来都是党和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观察以下图片回答问题。
(1)收集整理材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请仿照示例,根据提示再用另外一种方法,对以上图片进行分类:
【示例】按时间分类,可分为:改革开放前:图一、图二、图三改革开放后:图四
(1)【提示】按对农村生产力或农村经济发展发展的影响分类,可分为:
促进农村生产力或农村经济发展:阻碍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发展:
(2)“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两次“分田”分别对应的是哪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史实?你认为这两次“分田”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第一次“分田”:第二次“分田”:
两次“分田”最大的不同是: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民主政治建设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1954年毛泽东
(1)材料中的“会议”及“新胜利和新发展”分别指的是什么?
问题二经济建设
“一五计划”成了中国大工业的嚆(hāo)矢(注:因发射时声先于箭而到,故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开端),成了建设的象征,再次看到如此的奇迹还要再等上20年。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成了中国大工业的嚆矢,哪些错误导致再次看到如此的奇迹还要再等上20年?
问题三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3)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为圆“社会主义制度梦”,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措施?
历史证明,制度和机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新中国发展历程时,搜集到一下材料。请你参与这次探究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1950年(%) |
1954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一)观察上表,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导致这一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工商业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
(2)上述图片反映的是同一重大历史事件,请你写出这一事件的名称。
材料三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3)根据所学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什么?此后,农村开始的“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是什么?
材料四澳门回归十多年来,GDP以年均近15%的增幅快速增长,人均GDP已达3.9万美元,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
(4)“事实胜于雄辩”。材料四证明了哪一伟大构想的正确性?
(5)纵观上述材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认识?
“一九七九年,那是—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①材料中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有一位老人”指的是谁?
②他划出一个“圈”是指什么? 当时在广东划的“圈”总共有多少个?
③这个“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什么政策?这个政策是我党在哪一年召开的哪次会议中做出的决定?
④ 有人认为上述政策的实行便利了外国企业抢占中国市场,使外国列强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东西几乎都得到了,因此这种政策的实施弊大于利。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有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流传于民间的花鼓词
材料二:“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民间的花鼓词
(1)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农村曾实行过哪两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变革?
(2)凤阳发生巨变的原因是实行一种什么新的生产变革?对农村的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