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材料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孔,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的英雄是哪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2分)
(2)材料二中所追忆的是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你还能举出与此战役特点相似的战役?(举出两个的例子)。(3分)
阅读材料:
“在所有的路中,这是一条最奇异、最了不起,也是最神秘、最富传奇色彩的一条路。如果没有这条路,中国的发展脉络,西方的演化轨迹,世界的过去与未来,都将发生任何人也难想象的逆转。也就是说,这条路曾经以无可比拟的巨大力量改变了我们和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
“在这条道路上,源源不断的各种商品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流动着;世界几大古老文明以如此细微的孔道沟通、交流、碰撞,各种音乐、绘画、雕塑、舞蹈艺术,各种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生活方式都在这里一一呈现;印度的佛陀、伊斯兰的真主、基督教的耶稣也从这里翩然走来……”
请回答:
(1)这条“路”指的是什么路?谁对这条路的开通起了重要作用 (2分)
(2)结合材料,请你谈谈这条路的作用。(2分)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往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同答问题。(共20分)
材料一美国学者谢弗评价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3个世纪中,几乎亚洲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
材料二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郑和 |
哥伦布 |
|
时间 |
1405.1433缸 |
1492-1504定 |
航海次数 |
7次 |
4次 |
各次航海船只 |
大小船只200多艘 |
最少3只,最多l7只 |
每次航行人数 |
约2.7万-2.8万人 |
最少90人,最多l500人 |
到达范围 |
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古巴、海地、牙买加等地 |
材料三(清朝时)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马克思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举出反映该政策的典型史实两例。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次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3)材料三中清朝的“与外界隔绝”的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我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
2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史上几位著名帝王的赞颂与评价。请你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史实回答下列问题。(共20分)
(1)词中的“唐宗”是谁?他统治期间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出现了什么局面?
(2)用一句话概括成吉思汗最主要的历史功绩。
阅读下列材料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概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请回答:
(1)这首诗是谁写的?材料中的“大江”指哪条江?
(2)“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战役?
(3)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表达了毛泽东怎样的革命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忿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辱的外交!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
——1936年12月16日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将士书》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中的“自相残杀”指的是什么?
(2)引用材料中的文字,说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这一事件的理由。根据材料说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3)中国共产党主张以什么方式解决这一事件?这一事件的解决有何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