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1)臣知不如徐公美(             )   (2)臣之妻臣(             )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者(             ) (4)时时而进(             ) 
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1)皆美于徐公(             ) (2)能谤讥于市朝,寡人之耳者(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B、C层学生答)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A层学生答)
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B、C层学生答)
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王的,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A层学生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宋太祖怕史官
宋太祖尝弹雀①于后园,有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②急于③弹雀。”上愈怒,以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于怀。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既惧又说,赐金帛慰劳之。
【注释】①弹雀:拿弹弓打小鸟。②尚:还是。③于:比。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其人徐俯拾齿置于怀( )汝怀齿( ) 自当有史官书之( ) 上既惧又说( )
与“臣以尚急于弹雀”的“以”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柱斧柄撞其口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吴广以为然 D策之不以其道
短文中“宋太祖”、“臣”,你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

【人物轶事】
周敦颐为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后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周敦颐传》节选)
注释:①手版:古时大臣上朝时所持的笏。②分宁:分宁县。敦颐曾在此地担任主簿。③吾属:我们这类人 ④赵抃(biàn): 人名。⑤谮(zèn)口:诬赖的话
【读文知人】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周敦颐)
【品诗明志】
有风还自掩,无事昼常关。开阖从方便,乾坤在此间。(《书舂陵门扉》周敦颐)
①舂chōng陵:古地名,今湖南宁远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乃手版归下之
视其所为之甚威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作用(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杀人媚人意将隧入攻其后也 B.予为信然
C.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D.香远清曾其所不能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下列句子与《书舂陵门扉》中三、四句流露出的思想情趣不相同的是()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周敦颐人如莲花,请从【人物轶事】中概括出周敦颐的事件来验证【读文知人】中
的划线句。(不少于两件事)
周敦颐是一个怎样的君子?请结合三则诗文概括回答.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乙]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注释:①籍:项羽的字。②项梁:项羽的叔叔
下面每组中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吴广素爱人我行我素 B.皆已失期不期而遇
C.学万人敌敌众我寡 D.梁与籍俱观与时俱进

对下面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夺而杀尉(表示顺接,相当于“然后”) B.尉果笞广(鞭打)
C.梁以此奇籍(因为) D.虽吴中子弟(虽然)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①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②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对秦的统治,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请阅读下面材料,对相关历史人物任选一人做一点简要评价。
①陈涉:“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②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③高祖(刘邦)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阅读《出师表》(节选),回答后面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解释加点的字。
(1)自枉屈(2)深入不毛毛
(3)以其咎(4)以咨善道
翻译下列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选文第1、2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受命和
(2)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作者对刘禅父子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所以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自己毕生的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形貌昳丽(2)王之甚矣
下面几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之耳者
处处啼鸟
B.客之我者
芳草鲜
C.臣知不如徐公美
宜开张圣听
D.宫妇左右莫不
不宜偏,使内外异法
翻译句子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古书中“劝谏”题材的文章不胜枚举,除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之外,《召公谏厉王止谤》也是其中翘楚。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题。
厉王虐,国人谤(批评指责)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周厉王苛虐的政令)矣!”王怒,得卫巫(卫国的巫者),使监(监视)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消除)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堵塞)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人必多,民亦如之……”王弗听,於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三年后,周厉王于公元前842年被国人放逐到彘)。<<召公谏厉王止谤>>(《国语·周语上》)
(1)用四字短语填空:
在劝谏时,邹忌用设喻,召公则将“”比作“防川”,他们劝谏的目的都是希望君王能
(2)都是写劝谏的故事,结局却迥然不同,齐国“战胜于朝廷”,周厉王却被“流於彘”。请分析造成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