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经典古文】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2分)
虽 乘 奔 御 风 不 以 疾 也
解释下列划线词
(1)沿阻绝                    (2)夏水              
(3)流飘荡                    (4)窥谷忘              
用现代汉语表达下面句子的意思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填空。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               和水的                   共同特征。
(2)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难见天日之景,但着眼点却不同,甲文以“不见曦月”来写           ,乙文以“有时见日”来写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沿阻绝()(2)王命急宣()
(3)略无处()
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李白诗“两岸猿声啼不住”,在本文中具体描述的句子是
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如果你有机会去三峡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为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文言文阅读(共12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
“以其境过清”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以”是“把”的意思,“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中“以”是“凭借”的意思,文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中“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自枉屈 ______________(2)夙夜忧叹 ______________
(3)庶竭驽钝 ______________(4)斟酌损 ______________
翻译句子。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选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因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请结合选文中的句子谈谈。

阅读《智子疑邻》(共4分)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请你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天雨墙()(2)不()
请你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阅读《河中石兽》。(共8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每题1分,共2分)
(1)十余岁()(2)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下列句子。(每题2分,共4分)
(1)众服为确论。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阅读下面《陋室铭》和《爱莲说》节选。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惟吾德()(2)谈笑有鸿儒()
(3)清涟而不妖()(4)亭亭净()
翻译下列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下面对两篇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陋室铭》中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B.《陋室铭》中表现的是作者身居陋室怡然自得的心情和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C.《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D.《爱莲说》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