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世长讽谏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①,乐乎?”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事畋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②,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
【注】①畋:打猎 ②倾宫鹿台:高耸的宫殿和楼台。鹿台,纣王所修的台,这里指披香殿的台。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高祖责其后服(降服) | B.万夫敛手(收) |
C.陛下废万机(废除) | D.诚非所宜(应当)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遂笑而释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 |
B.后从猎于高陵相与步于中庭 |
C.实谓惩其奢淫其如土石何 |
D.今于隋宫之内骈死于槽枥之间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
(1)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2)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苏世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 走送之 ,不敢 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①.谢镇西②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诸闲估客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 即遣委曲 ④ 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 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运租:载运租米。②谢镇西:即谢尚,东晋人。③估客:指商贩。④委曲:详细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无以 致书以观 。
②弗之 怠
③叹美不能 已
④因此相 要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
(3)阅读两段文字后,请你说说宋濂和袁虎有哪些共同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阋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山门圮于河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 括 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 括 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率捕战,秦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山门 圮于河:
② 然则天下之事:
③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④秦悉 坑之: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二石兽 并沉焉 |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
B. 寻十余里 |
未果, 寻病终 |
C. 然不谓善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D.而 绝其粮道 |
哀转久 绝 |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4)对于河中石兽,[甲]文中二寺僧"求之下流",讲学家认为应"求之地中",作者通过他们的错误,告诉读者什么道理?请你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乙]文中赵括最终兵败身死,葬送了赵国军队,请你用一个相关的成语概括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5)请根据甲乙两文中讲学家和赵奢所说的话,分别概括他们是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 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 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 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 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 ⑤深矣,常有以自下 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损抑 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必能 裨补阙漏:
②夫问其 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②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中晏子选用人才的标准。
(4)选出对两篇选文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实论证的写法,思路严密;直截了当,让人容易接受。
B.乙文故事中主要刻画的是车夫妻子的形象,鲜明生动地表现了她的聪明智慧。
C.甲文的主要内容是为刘禅推荐可信任的文官武将,在出师前做好内政和军政上的安排。
D.乙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各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讼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①.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 ②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 ③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 ④,敢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 ⑤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
【注释】①富民:使人民富裕。富,文中作动词用。②奚:什么。③危:忧惧。文中指不安心。④凌上犯禁:冒犯官吏,违犯法令。⑤治:治理得好。太平。
(1)选出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牺牲玉帛,弗敢 加也(增加)
B.小信未孚,神弗 福也(赐福,保佑)
C.忠之属也。可 以一战(凭借)
D.安乡重家则敬上 畏罪(害怕)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3)曹刿坚持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什么?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民本"思想。
①曹刿认为政治上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
②管子的治国主张是 (用原文回答)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
蜀刘禅时,南中诸郡叛,诸葛亮征之,孟获为南夷所服,七战七擒,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国朝淳化中,李顺乱蜀,招安使雷有终遣辛怡显使于南诏,至姚州,其节度使赵公美以书来迎,云:"当增明泸水,昔诸葛武侯戒曰:"非贡献征讨,不得辄流此水;若必欲过,须致祭,然后登舟。'今遣本部军将赉金龙二条、金钱二千文并设酒脯,请先祭享而渡。" 乃知南夷心服,虽千年如初。呜呼,可谓贤矣!
注:孟获:三国时期,南中一带少数民族的首领,曾起兵反叛蜀汉。南夷:古代的少数民族。国朝淳化中:宋太宗淳化年间。赉:赏赐,给予。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苟全性命于 乱世 |
李顺 乱蜀 |
B.若必欲 过,须致祭 |
人恒 过,然后能改。 |
C.孟获 为南夷所服 |
不足 为外人道也 |
D.三顾臣 于草庐之中 |
招安使雷有终遣辛怡显使 于南诏 |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乃知南夷心服,虽千年如初。
(3)请用两个四字短语分别概括甲、乙选文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
(4)甲、乙两文在叙事中饱含感情,从甲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先帝的 ;阅读乙文,可知南夷对诸葛亮的 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