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润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困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人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1)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标两处)

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①黄发垂髫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尝采药至衡山  

④深入忘反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不知有汉

乃相谓曰

B.忘路之远近

水陆草木之花

C.一人便以笠自障

先帝不以臣卑鄙

D.其真无马邪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5)【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  一词相仿。

(6)【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爱莲说》完成8—10题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可爱者甚蕃(多)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C.陶后鲜有闻(少) D.宜乎众矣(适宜)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问所从来,具答之
B.自李唐来自三峡七百里中
C.濯清涟而不妖密愧而出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对选择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在第一段中,作者用了一边串的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特别是可敬而不可辱的磊落风范,作了淋漓尽致的渲染。
B.在第二段中,作者由评花进而对人作出评价,发出感慨;当今之世趋炎附势的小人比比皆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少啊!
C.作者以牡丹为陪衬,以菊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在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
D.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3—25题。
王冕字元章,绍兴诸暨人也。父力农,冕为田家子。少即好学,通《春秋》诸传。尝一试进士举不弟①,即焚所为文,益读兵法,有当世大略。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齿木屐,击木剑,行歌会稽市;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或以为狂生。同里王公止善,甚爱重之,为拜其母。王后为江浙检校,元章往谒,衣敝,履不完,足指践地。王公深念,遗草履一缅,讽②使就吏禄。笑不言,置其履而去。
时高邮申屠公炯,新任绍兴理官,过武林,问交于王公,公曰:“越多传先君子,非所敢知。吾里人有王元章者,其志行不求于俗,公欲与语,非就见不可。”炯至,即遣吏以自通。元章曰:“我不识申屠公,所问者他王先生耳。”谢不与见。炯既重王公,且奇其为人,进谒礼益恭。以白于其大尹宋公子章,具书币,制冠服,俱造其庐以请。元章为之强起,入黉③舍,讲授岁余。会他官礼待不如意,乃为书谢申屠公,东游吴。
(选自《历代笔记小说选》)
[注]:①弟:“第”,科举时代士人应试合格。②讽:婉言相劝。③黉:古代的学校。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尝一试进士举不弟尝()会他官礼待不如意会:()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加横线句子的意思。
乃为书谢申屠公,东游吴。

.请以选文所举之例,分析王冕这一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忧患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叩头
C.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D.腰白玉之环腰:腰上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当余之从师也时人莫之许也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D.足肤皲裂而不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中的“嗜学”是文章的中心词,全文围绕它层层展开。
B.宋濂写自己求学的艰苦是想用自己的例子来训斥马生学习不用功。
C.选文运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叙述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勉励后辈努力学习,读来情感恳切,语重心长。
D.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无书、无师的困难,他自己创造条件克服了这些困难,获得了知识。

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论语》十则(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温故而知 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B. 学而不思则 罔:迷惑
C. 及鲁肃 寻阳 过:到
D. 但当 涉猎 涉猎:全面广泛地阅读
2.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择 善者而从之   ③结友

②安陵君 许寡人   ④攻大泽乡,收 攻蕲

A.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3.

.请你至少写出出自以上选文的三个成语。

4.

.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蒙辞以军中多务。

5.

.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1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胃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受地于先王() B.秦王不悦()
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以君为长者武陵人捕鱼为业
C.轻寡人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D.休祲降于天相与步于中庭

.下面是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郁分。
B.第③段中的人物对话写出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C.第④段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秦王怕出现“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的局面。
D.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诸葛亮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能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文: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