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 中的意思:(2分)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2)日出而林霏开(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下面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异二者之为 而或长烟一空 B不以物喜 醒能述以文者
C然则何时而乐耶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2分)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和“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分别是题岳阳楼和醉翁亭的名联,请根据对联内容并联系课文,说说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忧乐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①者,吾非其师。”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②家见《书》疏义③,因请寓宿④,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⑤。(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①过:过人之处。②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 ③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
④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 ⑤《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师大奇之()②师谓其父母曰()
③如是者凡更三师()④手抄归()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然遭乱世,且贫无书
A.怡然称快(《幼时记趣》) |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
C.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 D.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翻译下列句子。
⑴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者,吾非其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八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许衡身上,你得到哪些启示(除教育因素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宋朝苏舜钦的《初晴游沧浪亭①》一诗,完成第7题。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
⑴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娇云浓暖弄阴晴”所体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请分析三、四两句的表达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
③故欲杀之? 故:④天下无冤狱?狱:翻译下列句子。
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读以下文言文,完成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
B.第三段写景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
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清。 |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
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
下面对文中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回清倒影 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 B.良多趣味 实在是趣味无穷。 |
C.虽乘奔御风 即使是奔跑,驾着疾风。 | D.哀转久绝 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小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写齐王纳谏和齐国大治为中心,表现了齐王知错就改,广开言路,勇于革新,是一位贤明君主。 |
B.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道理,进而讽谏齐王,齐王接受了邹忌的讽谏,兴利除弊,使齐国大治。 |
C.邹忌不被赞美所迷惑,与徐公比后找到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可见邹忌头脑清醒,善于思考。 |
D.邹忌从生活小事入手,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治国的道理,表现出高超的讽谏艺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目的在于是使齐王“除蔽”,以修明朝政。 |
B.本文是篇设喻说理的文章,设喻从实处着眼,虚写邹忌之“蔽”;说理从虚处着眼,实写“王之蔽甚”。 |
C.本文全篇运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如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等等,这种排比结构,极大地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D.本文有很多值得今人借鉴的地方:如“察纳雅言”的行政风格,“兼听则明”的行事态度,层次递进、排比对称的行文技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