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许倬云
人是能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学分类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能力需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于直观和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抽绎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可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出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而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局部的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一身。气血周流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从全身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再中途修改。这些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变化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荫窗前,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的考察又是互相联系、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博士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中国人还有对于“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花的动态。“文化”一词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以上这些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几项,只是从不同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几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则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却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已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观,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潮头,调整自己的动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蠢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选自《观世变》,有改动)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A.文化环境和背景会对一个民族的思考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B.印度佛教经过华化后,成了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代表了中国人注重直观思维的特点。
C.太极图与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显示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点。
D.中国人的直观悟性以非分析的思考统辖中国人的全面、有机、动态的思考方式和习惯。

E.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全由直觉获得,没有有深度的哲学探讨。
下列各项判断,不能代表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有“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中国古代诗人特别重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
C.天不变,道亦不变。
D.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请结合本文相关阐述,解释“有机的宇宙观”的含义。(4分)
请归纳概括本文所述的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哪几个特点。(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未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共20分,共4小题)
不值一文的老奶奶
〔德国〕布莱希特
我爷爷去世时,奶奶已七十二岁了。爷爷在巴登的一个小城里开一家小小印刷厂,专营石版印刷,死前和两三个助手一起在厂里工作。奶奶操劳家务,不雇女佣,照管着荒凉破落的老屋,为大人和孩子们煮饭烧菜。她是一个痩小的妇人,蜥蜴般的眼睛炯炯有神,但说起话来慢呑呑的。她含辛茹苦把五个孩子抚养成人——她本来养了七个。为了孩子们,她年复一年地痩下去。孩子中有两个姑娘到美国去了,两个儿子也离了家。只有最小的一个因为体弱多病,在小城里。他是印刷工人,已成了家,家里人口很多。因此爷爷去世时,老家只有她一个人。孩子们写信来时,问起她今后打算怎样生活。有的请她去住,做印刷工人的小儿子则希望带着家人一起搬到她屋子里去。可是老奶奶一一拒绝了他们的建议,只希望每个孩子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稍稍捎些钱来。孩子们来信说,她不能独个儿住着。但她硬是不同意,他们只好屈服,每月寄给她一小笔款子。
印刷工人有时也写信给哥哥和姐姐,向他们谈谈母亲的情况。从他给我爹的信中以及奶 奶安葬后两年我爹一次访问所获悉的情况中,才使我对这两年内发生的事有一个粗略的印象。 看来,奶奶拒绝印刷工人搬到她那宽敞而现在却是空荡荡的屋子里去住,一开始就使他十分失望。奶奶跟他们的关系并不怎么密切,只是每星期日下午带孩子们去喝咖啡,别的什么都谈不上。印刷工人沉不住气,在信里大发牢骚。有一次我爹写信问他,奶奶现在干些什么,他的回答只是寥寥数语,说她常去看电影。到那边去的只是少年,或者是一对对贪图那边光线黑暗的情侣。孤零零的一个老太婆去那儿,必然引人十分注目。她从来不赴小城的咖啡荼会,却常常到一个补鞋匠的工场里去,工场坐落在一条声名狼藉的小巷里,特别在下午,总有各式各样不大正派的人闲坐着,其中有地位低微的女侍者和青年工匠。补鞋匠是个中年人,曾游历世界各地,但结果一无所得。据说他也喝酒。跟这种人交往,对老奶奶来说无论如何是有失身份的。 印刷工人在一封信中说,他曾同他母亲谈过这件事,但得到的却是冷冷的回答。
“他看到些什么了?”这就是她的答复,谈话就此中断。在爷爷死后半年左右,印刷工人写信给我爹说,他母亲现在隔天就要在饭店里吃饭。这消息多么令人震惊!奶奶一生本来为一家十余口煮饭烧菜,吃的一直只是一些残羹,如今却上饭店吃喝起来了!她究竟怎么啦?不久我爹出差到家乡附近一带,于是去探望他的母亲。他去看奶奶时,奶奶正想出去。她重新把帽子放下,给他斟一杯红葡萄酒,并给他吃干面包片。她看去镇定自若,既没有特别兴奋,也并非默不作声。她问起我们大家的情况,当然没有问得特别详细;她主要想知道孩子们有没有櫻桃吃。她还跟过去一模一样。房间自然一尘不染,她看去也挺健康。她的新生活方面,只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她不想跟我爹一起到墓地去扫丈夫的墓。
“你一个人去吧,”她漫不经心地说,“他的墓在第十一排左面第三座。我还得去别的地方呢。”
印刷工人事后又说,她想必是到补鞋匠那里去了。他大发牢骚。
“我和家里人蹲在这几间小房里,只能干五小时的活,挣的钱又少,我的气喘病又发作了。 可大街里那间屋子却空着不住人。”
我爹在旅馆里租一间房间,等着邀奶奶去住,至少形式上表了一下态;但她置之不理。看来她要和家庭生活一刀两断,现在想走一条适合自己脾胃的新路。我爹的脾气很好,既然看到奶奶十分愉快,就对我叔父说,一切听老太太自便吧?可她究竟想干什么呢!根据下一步报导,她已订了一辆“布雷克”,想在某一个星期四到什么地方去远足。
印刷工人现在简直惊惶失措了,他真想请一位医师。我爹看信时摇着头,但不主张请医 师。我奶奶不是独个儿去K城的,有一个姑娘伴她同行。
“现在她替那个'怪姑娘'买一顶帽子,上面还有玫瑰花,”印刷工人灰心绝望地说。
“而咱们的安娜连圣餐时穿的衣服都没有!”叔父的信写得歇斯底里气十足,信里一个劲儿数落着我们亲爱的奶奶,而且丝毫不肯让步。别的情况,我是从爹那儿获悉的。旅馆老板向他眨巴着眼睛,悄悄说老太太像大伙儿说开的那样,现在正在寻欢作乐呢。”
实际上,我奶奶在最后几年,生活上一点也不宽裕。不上饭店时,她一般吃少许蛋制品,喝些咖啡,主要吃的是她喜爱的干面包片。为此,她破费买些便宜的红葡萄酒,每餐总要喝上一小杯。她屋子收拾得很干净——不仅仅收拾她所住的卧室和所用的厨房。但她瞒着儿孙偷偷在抵押。大家始终不知道她的钱究竟花到哪儿去了,看来她都给那个补鞋匠了。
严格地说,她一生前后经历了两个阶段的生活。第一阶段的生活是她做女儿、妻子和母亲时代的;第二阶段则纯粹以太太的面目出现。这时她孑然一身,不尽任何义务,经济情况虽不十分好,但比较宽裕。第一阶段的生活前后长达六十年,第二阶段却不到两年。我爹后来得悉,她在最后半年对一般人干脆置之不理。夏天,她清晨三点钟就起床,在小城空荡荡的街上漫步,因为她只有一个人。在补鞋匠那儿显然有一群兴高采烈的人们,他们在高谈阔论。她在那儿经常带着自己一瓶红葡酒站着,只顾喝自己杯里的酒,有时也带些烈性的酒给大伙儿喝。
某一个秋日早晨,她突然在卧室里去世了。她不是死在床上,而是死在窗口的一把木椅 里。她本来请那位“怪姑娘”在晚上看电影,因而死时姑娘在她身边。她活到七十四岁。我看到过她的一张照片,桂在死时睡的那张床上。这照片是专为她儿孙们摄的。我们看到的,是一张满是皱纹的小小的脸,嘴唇狭而嘴巴阔。她的脸很小,但并不渺小。她长年累月奴仆般地劳动,只有短短几年才饱享清福,终于油尽灯枯,了却一生。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准确的的两项是()()(5分)

A.人文章主要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成功塑造了一位勤劳节俭、内向孤独的老奶奶形象。
B.小儿子对母亲的一些做法“十分失望”“大发牢骚”“惊慌失措”“灰心失望”,说明他们的 母子关系不融洽,儿子对母亲不理解。
C.文章两次写到老奶奶的“瘦小”,第一次“她是一个瘦小的妇人”是衬托她的勤劳持家,第 二次“我们看到的,是一张满是皱纹的小小的脸”是说明她油干灯尽,老了。
D.老奶奶拒绝和儿子一起去给丈夫扫墓而到补鞋匠那里,不把钱给儿女们却给了补鞋匠, 主要是为了说明老奶奶淡化亲情,体现她的的博爱与无私。

E.“房间自然一尘不染,她看去也挺健康”“她屋子收拾得很干净”,这些细节描写看似不经 意,实则告诉我们老奶奶的精神世界很丰富平和。
小说取名为“不值一文的老奶奶”,你如何理解?
答:
这篇小说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具体说明最主要的一组对比是什么,并简析其作用。(5分)
答:
“奶奶”在“爷爷”去世后对儿女“不尽任何义务”,这种做法你认为对吗?请发表你的看法。 (6分)
答: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吴汉东
当今世界,知识产权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知识产权的拥有数量和对知识产权的运用与管理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知识产权制度可以为创新活动进行产权界定并提供激励机制,对创新成果进行产权保护并提供市场规范机制。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策源地,也是传统知识产权制度的发祥地。1623年,英国《垄断法规》 最早对新技术、新领域的发明与引进作出类似专利制度的规定。1709年,英国《安娜法令》首 次授予作者、出版商专有复制权利,激励人们对创作和兴办出版业进行投资。这些早期的知识 产权法律,为工业革命奠定了重要制度基础。美国是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运作者。特别是20 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对其知识产权政策作出重大调整:一方面,在国内建立促进知识经济发 展、科学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另一方面,在国际上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与对外贸易直接挂钓的政策。近年来,美国通过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新产业发展,在知识产权国际事务中极力推行美国标准。我国要顺利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的目标,必须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此,应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以知识产权创造为目标,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和科技创新成果。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以版 权为制度支撑的文化产业涉及软件、电影、音像、广告、传媒、图书出版等行业。据88个国家和地区专利机构的统计,2008年,全世界拥有6 70万件有效专利,比2007年增加5.3%,其中近 28%由美国专利商标局授权。目前,美国和日本是主要的有效专利持有国,拥有全球47. 5% 的有效专利。我国应科学运用版权战略、专利战略,积极将文化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为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出更多更好创新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以知识产权管理运用为重点,构建创意产业群。有资料表明,美国的硅谷地区、日本的关西地区、德国的巴登富腾堡地区、意大利的都灵和米兰地区、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等,都是通过知识产权的商业化应用来形成在全国乃至在全球有影响的创意产业集聚地。我国应立足自身国情和产业基础,借鉴其中的有益经验,提高创新能力,构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创意产业群,形成强势自主版权和自主品牌。当前,应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动漫产业、游戏产业,振兴电影和音像产业,促进广播电视业和图书出版业蓬勃发展,同时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后盾,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与科技创新发展的制度 支撑,也是世界市场经济体系运行的基本规则。从国际市场来说,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已成为国际社会对投资、贸易环境进行评估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既是文化与科技产品引进的基本前提,也是外商投资合作的重要环境要素。从国内市场来说,知识产权是市场主体进 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只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盗版假冒行为,形成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才能使市场主体将人力与物力更多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实现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下列关于文章前两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世界,知识产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对知识产权数量的拥有和对其运用和管理的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B.知识产权制度可以为创新活动进行产权界定和产权保护,井为之提供激励机制和市场规 范机制。
C.英国是传统知识产权制度的发祥地,《垄断法规》和《安娜法令》这些早期的知识产权法 律,为工业革命奠定了重要制度基础。
D.美国是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运作者。近年来,美国通过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在知识产权国际事务中极力推行美国标准,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新产业发展。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美国和日本是主要的有效专利持有酉,拥有全球47.5%的有效专利。据统计, 2008年,全世界拥有670万件有效专利,比2007年增加5. 3%,其中近28%由美国专利商标局授权。
B.以知识产权创造为目标,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和科技创新成果,是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要做的工作之一。
C.我国应立足自身国情和产业基础,借鉴外国的有益经验,提高创新能力,构建一批具有代 表性的创意产业群,形成强势自主版权和自主品牌。这也是实施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途径。
D.从国际市场来说,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已成为国际社会对投资、贸易环境进行评估的重要内容。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后盾,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这是吸引外商的重要手段。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我国才能顺利实现到2020年进人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B.我国应科学运用版权战略、专利战略,积极将文化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这样才有可能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和科技创新成果。
C.软件产业、动漫产业、游戏产业,电影和音像产业,广播电视业和图书出版业等产业,是我 国目前构建创意产业群的重点对象。
D.从国内市场来说,知识产权是市场主体进行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所以,加强知识产权保 护,严厉打击盗版假冒行为,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就能达到实现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目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丹青之缘
胡盛梅
不久前,在美国国家美术馆学会为到访的中国博物馆专家们举行的招待会上,我偶然结识了柯珠恩女士。她是一位高大的艺术大师。相互介绍后,柯珠恩告诉我: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美术馆正举行一场中国现代美术展,并递给我展览的目录。
翻开印刷精美的目录,我顿时被刘海粟的《松树》、叶浅予的《拉萨舞步》、陈家泠的《荷》、宋文治的《黄山》等作品所吸引。而真正让我对柯珠恩产生兴趣的是,这些参展的30多件中国现代美术作品,全部来自柯珠恩和她的丈夫科恩教授的私人收藏。最近,他们夫妇将这些珍藏多年的作品全部赠送给柯珠恩的母校——史密斯学院美术馆永久收藏。此次展览正是为了庆祝他们的这一善举而举办的。
交谈中我得知,柯珠恩是一位美术史学家兼摄影师。虽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她却对中国艺术有着长久的深厚感情。早在1960年她就开始潜心研究中国美术史。那时候,虽然美中两国还互不往来,但美国一些博物馆里的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深深地吸引了柯珠恩。同时,她也渴望了解中国的现代美术,甚至梦想到中国去亲眼看看那里的艺术景象。直到1972年,也就是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后不久,柯珠恩有幸随当时仍在哈佛大学执教的丈夫科恩到访中国,有机会在中国欣赏到了中国的现代艺术。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柯珠恩成了中国的常客,还在北京住过两年。在中国的那些日子里,她的丈夫科恩教授忙于讲学,她则忙于研究中国的绘画艺术。她到过中国许多地方,走访了许多画家,深为这些画家们的精湛技艺和纯朴气质所打动。她感慨地告诉我,中国的很多画家尽管绘画技艺精湛无比,但待人谦和,对待她这位中国绘画的热爱者是那样热情和宽厚。她的很多珍贵藏画都是画家们赠送的。
柯珠恩想把中国的现代绘画和画家们介绍到美国。尽管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现代绘画在美国几乎无人问津,她却坚信这些艺术作品会在美国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理解和欣赏。1982年,在母校史密斯学院美术馆,她第一次组织举办了中国现代绘画展,让中国画家有机会向美国人民展示中国绘画的美妙,让美国人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中国的现代绘画艺术。除了多次在美国组织举办中国绘画展,柯珠恩还于1985年参与筹划了一项富有意义的活动,即在北京展出一组关于纽约的摄影作品,让北京人了解纽约的市民及市容,藉此增进美中两国人民的艺术交流和相互了解。
柯珠恩崇尚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同是也赞赏中国画家对中国画的创作所做的创新,包括绘画的媒介、技巧和构思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她还把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变化编辑成书在美国发表。1987年,她撰写出版了《新中国绘画:1949—1986年》一书,成为向西方介绍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先行者之一。
中国的绘画艺术也为柯珠恩的摄影创作提供了无穷灵感。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中,她常看到烟雾缭绕的山峰、栩栩如生的花鸟、盈盈袅娜的美女、温文儒雅的学者……渐渐地,中国的山山水水和各族人民的生活成了她摄影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最近,她的一组摄影作品被命名为“荷之眼”。她说,古往今来,荷花始终是中国绘画大师们非常喜欢的一个主题,一幅幅水墨画所描绘出的荷花的千姿百态令人神往,“荷之眼”这组作品的选题也源于此。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为目录的印刷精美所吸引,更为这位高大的艺术大师柯珠恩女士的善举所感动。
B.柯珠恩女士虽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但她对中国艺术有着长久的深厚感情。
C.柯珠恩谦虚好学,到过中国许多地方,走访了许多画家,她的很多珍贵藏画都是画家们赠送的。
D.中国的绘画艺术为柯珠恩的摄影创作提供了灵感,中国的山水民情成了她的创作源泉。

E.柯珠恩在增进美中艺术交流和相互了解方面做了积极的工作,是唯一向西方介绍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先行者。
作者为什么说“她是一位高大的艺术大师”?
柯珠恩对中国艺术的深厚感情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分条陈述。
“艺术没有国界”,就此说法请你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一角硬币
[美]帕特丽娅·S·莱
一天,我去了一个商人的办公室。谈话间,我注意到他不停地转动一个镇纸,镇纸里有一枚一角硬币。出于好奇,我问起这枚硬币的事。
他说:“在大学就读时,我和同寝室的一个同学的钱花得只剩下一角硬币了。他享有奖学金,而我靠在棉花地里和食品店里打工挣钱以维持日常生活。我俩都是家中第一个迈进大学校门的人,双方的父母都为自己的孩子感到格外自豪。每个月他们都会寄来一点伙食费,但那个月我俩都没有收到支票。当时我们手中只剩下一角硬币。
“我们用这唯一的硬币给500英里以外我的家人打了一个受话者付费的电话。母亲接了电话。从她的回话中我可以听出家中有了麻烦。她说父亲因病失业,那个月家里根本没办法给我寄钱。我问我同学的家里是否寄出来钱了。母亲说她跟他的母亲聊过,他家那个月也凑不起钱来寄给他。双方的父母都很难过,看来我们好像只得辍学回家了。他们之所以迟迟不告诉我们真相是希望能找出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来。”
“你当时很失望吧?”我问道。
“失望极了,我俩都失望极了。还剩一个月我们就读完这一年的课程了,然后整个夏天都可以打工挣钱。我成绩优异,已获得了下学期的奖学金。”
“那你们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我们刚挂上电话,只听见‘哗’的一声,一些硬币涌出了付费电话机。我们大笑着,伸出双手捧起硬币。走在大厅里的学生以为我们疯了。我们商议着拿走钱,花了它,没人会知道所发生的事。但我们立刻意识到这种事做不得。这样做不诚实,你明白吗?”
“我明白。但是,要把钱还回去谈何容易?”
“是的,我们试过。我们给接线员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所发生的事。”他微笑着回忆说,“接线员说那是电话公司的钱,叫我们反钱放回电话机。我们三番五次地把硬币投入电话机,但每次电话机都把钱吐了出来。
“最后,我告诉接线员电话机拒收硬币。她说她也不知怎么办是好,不过她要向上级汇报此事。她回电话时说你们只好留下这笔钱了,电话公司不打算为这区区几美元派一个人大老远地跑到学校去收取。”
他望着我抿着嘴笑了,并有些激动地说:“我们一路笑着回到了宿舍,数了数钱,共有7美元20美分。我们决定用这钱买食品,课后再去找工作。”
“找到工作了吗?”
“找到了。我们在食品店用硬币付款时向经理讲述了所发生的一切。他给我们俩提供了工作机会,第二天就上班。在第一次领工资前,我们的钱足以维持生活。”
“你们都完成大学学业了吗?”
“完成了。我的朋友后来成了一名律师。”他环顾了一下四周说,“我学完了商务专业,然后创办了这家公司,今天有几百万资产。”
“这枚是原先那些硬币之一吗?”
他摇摇头说:“不是,我们当时不得不用了那些钱,但是,领了第一笔工资后余下了一角钱,我至今保留着它,为的是不忘自己的身世。每当我历数所遇到的好运时,我都忘不了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这么一枚小小的硬币。”
“你有没有再遇到过那位接线员,或告诉她那笔钱对你来说是多么重要吗?”
“没有。不过,毕业时我和同学给当地的电话公司写了一封信,问他们是否想收回那笔钱。公司的总经理回信向我们表示祝贺,并说他感到公司的钱从未花得这么值得。”
你认为这样的好运气是偶然撞上的,还是有意安排的呢?
“这些年里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不知接线员当时是不是听出了我惴惴不安的心情;也许是她让电话机拒收硬币的;也许……是上帝的旨意。”
“你永远无法找出确切答案,是吗?”
他摇了摇头,触摸着硬币,似乎想从中汲取力量。“找不到答案,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当时的情景和那一角硬币。在这些年里,我多次偿还了这笔债。我希望我也帮了其他人,就像一角钱帮了我一样。”(有删节)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见到那个商人不停地转动个镇纸,镇纸里有一枚一角硬币。作者以“我”的好奇心为开端而引出商人的回忆,用的是倒叙的方法。
B.“他们之所以迟迟不告诉我们真相是希望能找出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来”一句,有推动情节发展、为付费电话机涌出硬币做铺垫的作用。
C.“我们大笑着,伸出双手捧起硬币。走在大厅里的学生以为我们疯了”两句话,从正面和侧面描述出了“我们”获得硬币时的高兴劲儿。
D.给“我们”提供打工机会的食品店经理、电话公司的总经理,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了人性的善良,他们的做法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丰富。

E.小说以“一角硬币”为题,讲述了“一角硬币”的不平凡的经历;故事全用对话展开,像是两个老朋友唠家常,娓娓道来,平淡中见奇妙。
小说中的“我”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小说中一角硬币的受惠者之一的“一个商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我”的问话“你认为这样的好运气是偶然撞上的,还是有意安排的呢?”引人深思。你认为是“偶然撞上的”还是“有意安排的”呢?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①一位科学家从一只吸了恐龙血、嵌于树脂化石中的蚊子中提取出DNA,成功复制出恐龙,这是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故事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恐龙,这个灭绝了上千万年的物种能够复活吗?
②近日,一项来自新西兰的研究认为,DNA只需680万年就会完全分解。根据计算,每过521年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的化学键就会断裂一半。就算在-5℃的最理想条件下,最多经过680万年,这些化学键就会分解得一个不剩。不过,这项研究并没有盖棺定论。“680万年并不是一个定论,而是根据一定的计算推测而来,并无直接的证据。”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汪迎春看来,影响DNA降解的因素有多种,如温度、所处环境的酸碱性以及生物的活性等。如果将DNA存放在中性的环境中并冻存在液氮里,相信其寿命可能远远超过680万年。当然,该研究所说的680万年是指DNA的完全降解,事实上不完全降解的DNA所提供的遗传信息本身就不完整,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够提供完整且遗传信息真实的DNA其保存时间可能要远远低于680万年。虽然现在世界上陆续有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恐龙或恐龙蛋化石,但从恐龙化石中获取完整的DNA是不可能的。即便科学家们撞大运,从发现的恐龙化石中找到了足够的恐龙DNA片段,也很难拼凑出完整的恐龙DNA来。因为人类的基因组测序是先将完整的基因组打碎测序,然后再重组。但化石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且恐龙又包含很多种类,因此,极难保证这些少量残片最终能拼出一种恐龙的完整基因组。
③即使有一套完整的恐龙DNA,也难以复制出恐龙胚胎。因为现有的克隆技术要求首先必须有可操作的活的细胞。而DNA只是一种含有遗传信息的化学分子,即使将导入到一个受体,如一个去核的细胞中,也很难保证其上所包含的数万个基因的正确表达。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能力将纯化的高等生物的DNA包装成有功能的染色体及细胞核。
④就算有了恐龙胚胎,还必须找到合适的胚胎培育受体,那么,我们到哪里去找适合恐龙的培育受体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大元指出,因为一些大型恐龙生出来的幼仔也是很大的,所以恐龙胚胎的受体很难找到。现代的大型动物,比如大象也没有恐龙那么大,而且恐龙跟大象之间相差很远,所以要易种的话难度很大。当然,并非所有的恐龙都是庞然大物,也有长得像小鸡一样的恐龙种类,可以找到相同体积的现代动物做受体。
⑤如果以上假设都成立,科学家们首先找到了恐龙完整的遗传基因,然后又寻找到了适合的培育受体,成功复活了恐龙,那么我们是不是能把“侏罗纪公园”搬到银幕之外呢?有研究表明,恐龙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而其后的新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却较低。对此,著名恐龙专家徐星说:“恐龙究竟能不能生存,这很难预测。毕竟恐龙生活年代的地球和今天的非常不同,像大气成分等许多因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很难说。我想即使能够生存,最起码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此外,对于该不该进行复活古生物的研究,学术界和全社会都一直存在争论。毕竟,我们复制出的是真恐龙还是某个怪物,复制出的恐龙在现在的自然环境中会出现哪些反应,这些问题都没有人能够回答。而事实上,在《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中,导演已经通过许多灾难性的场景来表达这种对人为干预自然进程的担忧了。所以,人们梦想中的“侏罗纪公园”有可能永远都只是一个梦。
下列关于“复活恐龙有可能永远都只是一个梦”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制出恐龙源于电影《侏罗纪公园》的故事情节,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那种吸了恐龙血嵌于树脂化石中的“蚊子”。
B.恐龙在上千万年前就已灭绝,人类很难获取能够提供完整且遗传信息真实的恐龙DNA。
C.人类目前还没有掌握利用高等生物的DNA复制出胚胎的克隆技术,即使有一套完整的恐龙DNA,也难以复制出恐龙胚胎。
D.恐龙多是庞然大物,其幼仔也很大,难以找到相同体积的现代动物做胚胎受体。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DNA最多680万年就会完全分解是根据一定的计算推测而来的结论,这项研究并未盖棺定论。
B.虽然人类有可能将DNA完全降解的时间大大延长,但总的来说,这对复活恐龙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C.由于恐龙的种类很多,即便人类找到足够的恐龙DNA片段,也根本无法拼凑出完整的恐龙DNA来。
D.今天的地球环境与恐龙生活年代的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使恐龙复活很可能也难以生存下去。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如果温度等影响DNA降解的各项因素达到最佳,DNA寿命极有可能远远超过680万年。
B.由于我们不可能从恐龙化石中获取完整的DNA,所以发现再多的恐龙化石也无济于事。
C.如果人类能成功复制出恐龙胚胎,在现代动物中寻找胚胎受体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
D.由于谁也无法预知复制出的恐龙在现在的自然环境中会出现哪些反应,所以成功复活出恐龙未必是一件幸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