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测量植物油密度时,按下列顺序进行了操作: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②向烧杯中倒入适量植物油,测出烧杯与植物油的总质量m2;③将烧杯中植物油倒人量筒中,测出植物油的体积V;④计算出植物油的密度ρ。
(1)下表是小明根据上述实验操作,设计的记录数据表格.请根据图将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
(2)试分析小明按上述实验操作得到的密度值比真实值偏大还是偏小?请简要说明理由。
(3)请你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误差更小的实验方案并写出植物油密度的最后表达式。
火山石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小王用天平。量筒和水等器材测量某块火山石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小王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火山石的质量 ,其示数如图所示;
.往向量筒中倒入水,使水面到达 处;
.用细线系住火山石,放入量筒,用铁丝将其压入水中足够长时间,水面到达 处;
.取出火山石,水面下降到了 处;
.小王认为火山石体积测量不够准确,它的体积应该包含材质和其中空隙部分的体积,于是又向量筒中加水到 处,将刚才取出的石块表面附着的水擦干净,再次没入量筒的水中,此时水面到达 处。
请解答下面问题:
(1)该实验原理为 (用公式表示)。
(2)在步骤 中,水面没有回到 处的原因是 。
(3)请你根据小王的实验思路,将有关数据及计算结果填入下表。
物理量 次数 |
火山石的质量 |
|
|
|
|
火山石的体积 |
火山石的密度 |
1 |
① |
50 |
54 |
48 |
55 |
② |
③ |
(4)观察表格,请你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
小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又对凸透镜的焦距与其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1)小峰第一次选取一个凸起程度较小的凸透镜,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测得的焦距为 。
(2)第二次他又选用一个凸起程度较大的凸透镜,测得的焦距为 ,由这两次实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 。
(3)小峰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所示),受此启发,于是他选取焦距为 的凸透镜,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实验结论:对同一凸透镜, 的焦距大些。
(4)在用焦距为 的凸透镜探究成“等大实像”的实验时,老师发现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 和 ,与理论像距 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
在“电阻一定时,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小红把定值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和电源连成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正准备实验时,同组的小明检查发现,电路连接有错误,他改接了一根导线,使电路连接正确。
(1)请你把接错的那一根导线找出来并打上“ ”,再画出正确的电路连接。
(2)电路改正后,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电压 |
0.3 |
0.6 |
0.9 |
1.2 |
1.5 |
电流 (A) |
0.08 |
0.15 |
0.23 |
0.40 |
0.38 |
请你在图乙的方格中建立有关坐标轴并确定标度,利用表中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绘线。
(3)分析归纳,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的发现。
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同学和他的同伴们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实验中的铜块与铝块体积相同,实验数据在图中已列出。
(1)图①③④三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个因素的关系?
(2)分析①②④⑥四次实验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为探究浮力大小跟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深度的关系,应选哪几次实验分析比较?
(4)根据有关实验数据,你得到的盐水的密度是多少?
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装置。实验时,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然后不断改变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并移动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
物距
|
像距
|
像的性质 |
||
正倒 |
大小 |
虚实 |
|||
1 |
40 |
13.3 |
倒立 |
缩小 |
实像 |
2 |
30 |
15 |
倒立 |
缩小 |
实像 |
3 |
20 |
20 |
倒立 |
等大 |
实像 |
4 |
15 |
30 |
倒立 |
放大 |
实像 |
5 |
12 |
60 |
倒立 |
放大 |
实像 |
6 |
10 |
|
不成像 |
||
7 |
8 |
|
正立 |
放大 |
虚像 |
8 |
4 |
|
正立 |
放大 |
虚像 |
(1)图甲中所示的实验操作目的是什么?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随着蜡焰位置的变化,像的变化有两个转折点,分析表中数据据认为这两个转折点的位置在何处?它们分别是像的哪种变化过程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