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可爱者甚蕃(多)出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而不染 |
B.晋陶渊明独爱菊(仅,只) 濯清涟而不妖(美丽而不庄重) |
C.濯清涟而不妖(洗涤)亭亭净植(种植) |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宜乎众矣(当然) |
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水陆草木之花 | B.蔽林而窥之 |
C.何陋之有 | D.无丝竹之乱耳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爱莲说》是唐代刘禹锡的托物言志的铭文。 |
B.文章用“菊”和“牡丹”做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
C.文章最后一句表达出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 |
D.莲花所体现的君子风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启示人们,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 |
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书谢御史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珅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曳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②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①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
【注】①九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②笞:竹板。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莫敢诘()②先生为御史()
③笞之()④先生益大怒()下列加点的“之”与“巡城遇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至之市 |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C.跪而拾之以归 | D.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
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11.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谢御史的什么品格?
阅读
(一)《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⑵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吕蒙读书是因为吕蒙“___ ________”,但起初吕蒙以“___________”为由加以推辞。(用原文词句回答)
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分别是、。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阅读《伤仲永》,完成后面各题。(共4小题,1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丐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下列文句中对加点的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未尝(曾经)识书具收族(团结族人)为意 |
B.并自(自己)为其名自是(从此)指物作诗立就 |
C.稍稍(悄悄地)宾客其父不能称(相称)前时之闻 |
D.仲永之通悟(通达聪慧)固(本来)众人 |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日扳仲永环丐于邑人 |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 D.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
用现代汉语表示下列文句,有误的一项是()
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仲永。 |
B.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
C.又七年,还自扬州——又过了七年,我回到扬州。 |
D.泯然众人矣——(才能)消失得完全如同常人了。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
B.本文暗藏对比,如仲永前后变化对比、仲永的天资与同龄人对比、父亲贪利与乡人对比等,这些对比很好地表现了主题。 |
C.本文先叙后议,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 |
D.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
文言阅读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 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 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思。
(1) 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 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______到了二十岁时居然______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写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崧,字子高,泰和人,旧名楚。家贫力学,寒无垆火,手皲裂而钞录不辍。崧幼博学,天性廉慎。兄弟三人共居一茅屋,有田五十亩。及贵,无所增益①。十年一布被,鼠伤,始易之,仍葺(qì)以衣其子。居官未尝以家累②自随。之任北平,携一童往,至则遣还。晡(bū)时吏退③,孤灯读书,往往达旦。善为诗,豫章④人宗⑤之为“西江派⑥”云。
【注释】①增益:增加。②家累:家属③晡时吏退:晡时是指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吏退是指下班。④豫章:今南昌。⑤宗:崇尚,推崇。⑥西江派:明初江右诗派,刘崧为该诗派的代表人物。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兄弟三人共居一茅屋
A.兄弟三人共/居一茅屋 | B.兄弟三人共居/一茅屋 |
C.兄弟三人/共居一茅屋 | D.兄弟/三人共居一茅屋 |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 及()(2)善()说说“居官未尝以家累自随”的意思。
本文哪些句子记叙了刘崧勤奋刻苦的学习事迹?
除了记叙刘崧勤奋学习外,本文还记叙了刘崧哪些方面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