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     )

A.云气,负青天     绝:穿越
B.此亦飞之也至:到达
C.故夫知一官效:胜任
D.而御六气之辩:变化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   )

A.此小大辩也审容膝易安
B.且举世誉之不加劝门虽设常关
C.彼其世,未数数然也州司临门,急星火
D.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何年

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     )

A.宋荣子嗤笑那才智、品行、道德、能力俱佳的人,这是不对的。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有懈怠。
C.列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逍遥游是摆脱现实生活中各桎梏之后的精神上达到的绝对自由。

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0分 )
(1)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平生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趋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臣光曰:张良为高帝谋臣,委以心腹,固其知无不言,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盖以高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谓善谏矣。
(选自《资治通鉴》)
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上无阿私之失偏袒
B.国家无虞,利及后世欺骗
C.而急趋丞相、御史定功行封催促
D.数尝窘辱我屡次

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
皆以美于徐公
B恐又见见平生过失及诛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C故即相聚谋反耳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D为其功多,故不忍
有决渎于汤武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下列各项分别属于“谋反的原因”和“平息的措施”的一项是()
A陛下起布及,以此属取天下
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
B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今
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
C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
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
D而所诛者皆平生所仇怨
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下面是对《史记》原文和司马光的评论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张良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发现了因封功臣而带来的政治危机,并抓住机会,向刘邦作了入情入理的分析。
B.面对危机,刘邦能虚心听取张良的谏言,勇于在下属面前暴露自己的内心,并立即采取了有力措施,使危机得到了化解。
C.司马光认为,刘邦在取得天下的过程中是爱憎分明的,只是因为手下人有时不够公正,才造成了某些大臣心理上的不平衡。
D.司马光认为,张良因为目睹刘邦治国举措中有失公允之处,才借机讽谏,为国家消除了危机,称张良是一个善谏之臣。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
译文:
②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把划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
(1)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3分)
(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2分).
(3)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阿留传
明•陆容
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蓄之。尝试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主人怒之,则帚掷地,曰:“汝善是,何烦我为?”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问之,则曰:“短而肥者,瘦而髯者,美姿容者,龙钟而曳杖者。”后度悉不记,则阖门拒之。家蓄古尊、彝、鼎、敦数物,客至出陈之。留伺客退,窃叩之曰:“非铜乎?何黯黑若是也?”走取沙石,就水涤磨之。短榻缺一足,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持斧、锯、历园中竟日。及其归,出二指状曰:“木枝皆上生,无下向者。”家为之哄然。舍前植新柳数株,元素恐为邻儿所撼,使留守焉。留将入饭,则收而藏之。其可笑事,率类此。
元素工楷书,尤善绘事。一日,和粉墨,戏语曰:“汝能是乎?”曰:“何难乎是?”遂使为之,浓淡参亭①,一若素能,屡试之,亦无不如意者。元素由是专任之,终其身不弃焉。
传者曰:樗栎②不材,蕲③者不弃;沙石至恶,玉人赖焉;盖天地间无弃物也。矧灵于物者,独无可取乎?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试,实元素之能容也。今天下正直静退之士,每不为造命者所知;迟钝疏阔者,又不为所喜。能知而且喜矣,用之不能当其材,则废弃随之。于戏!今之士胡不幸,而独留之幸者?
注释①参亭:参互和均匀。樗栎chū lì:都指无用的木材。②蕲:能“祈”,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应门:应答门人
B.宾客虽稔熟者稔熟:熟悉
C.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歧生:分枝错生
D.历园中竟日竟日:整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 B.曰:“何难乎是?”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矧灵于物者,独无可取乎 D.今之士胡不幸,而独留之幸者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的阿留“痴呆无状”,却工于书法,善于绘画。正因为这样,他得到了主人“专任”,被长期奉养,终身不弃。
B.文章的第三部分,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提出了“天地间无弃物”、用人应当用其所长的观点,成为文章的关键部分。
C.作者对能容人、用人的周元素赞美有加,并联想到现实中的“造命者”每每用人不当,这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D.作者叙事简洁,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呼之欲出;议论则精辟深透,切中时弊,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批判性。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试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
译文:
(2)(阿留)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试,实元素之能容也。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每小题3分,12分)
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以材官蹶张①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②。孝文帝元年,举故吏士二千石从高皇帝者,悉以为关内侯,而申屠嘉食邑五百户。张苍已为丞相,嘉迁为御史大夫。张苍免相,高帝时大臣皆多死,余见无可者,孝文帝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
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丞相奏事毕,因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通诣丞相府。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通既至,为帝泣曰:“丞相几杀臣。”
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而丞相嘉自绌③所言不用,疾错。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庙垸垣。嘉闻之,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错客有语错,错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丞相奏请诛内史错。帝曰:“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垸垣,故他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罢朝,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先请之,为错所卖。”至舍,因欧血而死。谥为节侯。
(节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
注释:①材官:勇敢的士兵。蹶张:脚踏机括发射飞箭的强弓。②队率:队长。
③绌:通“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谢:道歉。
B.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疾:通“嫉”,记恨。
C.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私:偏爱。
D.文帝尝燕饮通家燕:通“宴”,安闲。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申屠嘉)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击项籍。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①因故邑封为故安侯②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山
C.①邓通既至,为帝泣曰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D.①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垸垣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下面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申屠嘉刚毅守节的一组是()
①嘉坐自如,故不为礼②邓通既至,为帝泣曰:“丞相几杀臣。”
③吾悔不先斩错,乃先请之,为错所卖④而申屠嘉食邑五百户
⑤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⑥嘉闻之,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苍被免去丞相后,孝文帝想到高帝时留下的大臣中还没有人能胜任丞相一职,申屠嘉因此有了机会担任了丞相。
B.申屠嘉对内史晁错更改了很多法令不满,加上自己的一些建言不被皇上采纳,所以记恨晁错,后来想用晁错擅自打穿皇帝祖庙围墙做门的罪名法办晁错。
C.申屠嘉为官廉洁正直,从来不在自己家里接受别人的拜访。对违背礼节的行为决不姑息,敢于当面向皇帝直言。
D.申屠嘉很后悔自己错过了斩杀晁错的绝好机会,因为皇帝的偏袒、保护,晁错被视无罪,申屠嘉却因此吐血而亡。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
⑵错客有语错,错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绐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置其手,问所苦,如待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游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字。数日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人用事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疑姁姁愿士②,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节选自《宋学士文集》)
[注]①置:同“执着”,拉着。②姁姁(xǔxǔ):安乐、温和的样子。愿:老实。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不幸被疾矣被疾:被疾病折磨 B.籍其数而封识之籍:登记
C.不少见颜面颜面:指“脸” D.数日景淳竟死竟死:竟然死去

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躬为煮糜炼药②疑日为刮摩浣涤③恐为他人得④识其为人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是具体表现李疑“尚义”的一组是()
①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②(疑)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其中
③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④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
⑤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⑥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为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为我们塑造了李疑这个一心助人、轻财好义、有古道热肠的君子形象。即使今天读来,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B.在吏部做官的范景淳得了病,身边的亲友们对他很冷漠,不肯收留他。李疑则慨然收留了他,表现了李疑于危难时周济他人的高尚品德。
C.李疑面对范景淳的酬金,分文不取,在拒绝收受范景淳两个儿子礼物的同时,反送人财物。李疑这种救人危难、乐善好施的品德让人饮佩。
D.作者在文章最后赞扬李疑是一个见义勇为的人,一个污浊社会中的清士,因其为贪财好利的世风痛心,所以撰文记载李疑事迹来规劝世人。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用事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译文:
(2)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
译文:
(3)传其事以劝焉。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