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5分)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①病:筋疲力尽,是引申义。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宋人有悯其苗 ( ) (2)揠之者 ( ) (3)予助苗长矣 ( )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
(共13分)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贼追至 | B.宁可以//急相弃邪 |
C.人不知//而不愠 | D.余闻之也//久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携拯如初( 救助 ) | B.歆辄难之(当即 ) |
C.三十而立( 成功 ) | D.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南宋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东汉到晋代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
B.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比两个人在面对同一求助者的不同表现来表达中心的 |
C.本为行文简洁,通过人物的片言只语和行为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
D.华歆遇事冷静,沉着,她不轻易助人,但帮人就帮到底,王朗则显得虚伪 |
翻译下列句子。
⑴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⑵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
C.怀民亦未寝(睡觉) |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
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A.托物言志 | B.即景生情 | C.类比象征 | D.以物喻人 |
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
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文言句子的大意: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注: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遗其所不视遗:遗留 | B.穆公不说 说:同“悦”,高兴 |
C.已得之矣得:得到,找到 | D.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安:哪里,怎么 |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与“而遗其所不视”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 | B.而不知人之乐 |
C.野芳发而幽香 | D.呼尔而与之 |
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
B.文中秦穆公对九方皋找到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的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
C.文中秦穆公认为伯乐年纪太大,想要伯乐推荐其子孙帮他寻找天下最好的马,伯乐认为自己的子孙才能不行,就推荐了九方皋。 |
D.文章告诉我们认识一件事情,必须抓住它的实质,有时为了追求事物的本质,往往会对事物的非本质方面有所忽略。 |
文言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吾日三省吾身③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④人不知而不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颜回身处“陋巷”,对此,他的态度如何?(用原文回答)这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如果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