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乙认为“自然是绝对理念的外化,社会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1)甲、乙两人的观点分别属于哪种哲学阵营?
(2)乙所在的哲学阵营可以划分哪两种形态?(2分)基本观点各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12月伊始,我国中东部地区迎来了大范围雾霾天气。雾霾天气使得空气质量明显降低,江苏省政府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向各市政府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采取预警和应急措施,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江苏省政府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准备就如何治理雾霾天气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如果你参与意见征求,你会选择什么方式?你认为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有何意义?
材料二网络问政现已成为南京市政府的常规化活动,市民随时可以通过政府网站参与和了解政府活动。
(2)请你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南京市政府网络问政于民的必要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指导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虽然焦裕祿离开我们50年了,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焦裕祿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体现了共产党人精神和党的宗旨,要大力弘扬。党中央号召全党继续、学习焦裕禄精神。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新时期为什么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历经几千年的泱泱大国,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准。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中国是起进一步的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百余年来,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与耻辱“陪绑”,饱受质疑、非难、批判与否定。百余年后,我们应当对此进行深刻反省,以理性、缜密、宏阔的视角检视中华文化并确立其历史责任,实现真实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材料二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的“体”有多种形式,从大的方面讲,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发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等。
(1)根据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树立。
(2)根据材料二,简要回答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市积极构建“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即在现有市、镇(区)、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把村(社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割成更细化的网格。来自文化志愿者、文艺骨干的网格文化员,一方面积极配合实施“送戏”、“送影”、“送书”、“送展”、“送报”等“五送”工程,另一方面还向群众传递文化信息,引导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组织群众自办文化,建设群众文艺团队。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既落实了政府的“送文化”,又推动了群众为主体、政府与群众共建共享的“建文化”。
运用“文化与社会”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阐述既要“送文化”,又要“建文化”的道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塞缪•亨廷顿炮制了所谓“文明冲突论”。根据亨廷顿的理解,文明,是文化群体的最高形式,以宗教、历史、语言和传统划分。他认为,三个主要文明是西方的欧洲及美国文明,中国及东方的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他认为东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是一种区域性文明,这两种文明存在着结构性冲突,而只有西方文明反映了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因而这三种文明将在未来相互对抗和斗争。更甚之,亨廷顿相信,未来世界,伊斯兰国家和西方的军事对抗将会更为激烈,甚至导致暴力冲突。
如果你是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外交部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西方记者向你提问,要你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进行评论,你将如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