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同学学完第10课“秦王扫六合”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后,决定设计一张表格,对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史实(见下面),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应如何完成?(主要史实只需将相应字母代号填入你设计的表格中即可,共22分)
A:治理黄河 B:焚书坑儒 C: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E:统一货币、度量衡 F:统一文字
G:允许诸王分封自己土地,削弱诸侯国势力 H:创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
材料二: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藩市”“藩学”,还先后在广州、 A 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
材料三:使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但又同汉、唐、宋等朝代初期业绩典范相称的举措,是将帝国的骄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四:乾隆皇帝在给英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以同有无”。……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代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
(2)材料二中导致“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材料二中的A为何地?
(3)材料三中明代初期“惊人的海上远征”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远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乾隆帝的话在现实中演化成了什么政策?该政策在客观上有何积极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唐至清,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变化的轨迹。
(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我们真诚希望台湾同胞与大陆一起,共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l)材料一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地点是哪里?(写出字母代码)这场战争失败后,直接引发的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事件是什么?由此判断中国近代化的主要推动力是什么?(3分)
(2)近代历史上日本是对中国危害最大的国家之一,2014年12月13日中国政府在南京举行第一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举出近代历史上“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两个典型史实及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为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对丝路文化带、经济带的建立和发展意义重大。
材料二: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对中国提交的“大运河”文化遗产申请项目进行了表决,该项目今年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1)丝绸之路是哪个朝代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的重要通道,你认为今天欧洲的哪一个国家最应该加入联合申遗的行列?
(2)历史上丝绸之路和大运河都经过河南省,今天在河南省的哪个地方能同时看到这两个世界文化遗址的历史遗存?
(3)亚非四大文明古国中,丝绸之路连接了那几个文明?
(5分)一个统一的强大的欧洲一直是欧洲各国的梦想,历史上欧洲曾出现过多次的统一和联合,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l)图一、图二显示丁欧洲历史上的两次“统一”,但这两次“统一”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客观上促使欧洲出现第一次“统一”的人物是谁?
(2)欧洲两次“统一”的进步意义分别是什么?
(3)民主富强是国家永恒的奋斗目标。图一、图二反映出欧洲各国在追求民主富强的过程中采取的不同方式,这两种方式也导致了不同的后果。我们从中获得的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改革与创新是人类得以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是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0年,在德国的街头,这位铁血宰相(俾斯麦)偶然遇到了两群东方人:一群是日本人,一群是中国人。……那个小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翻译典籍和制度。那个天朝大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在学做生意、挣钱。铁血宰相说,30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将成为强国,而那个东方的天朝大国必将成为弱国,后者必将受前者的欺凌。
材料二:1921年列宁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材料三:罗斯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NewDeal),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1)据材材料一判断当时中日两国正在进行什么改革?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中日甲午战争结局的主要原因。(3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为“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意义
(3)“新政”的核心和基础是什么?“新政”有何突出特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