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4分)
①电视报道了一则成都一女人虐待殴打母亲而遭到周围群众强烈谴责的新闻。当记者采访她时,她居然说:“来拍嘛,拍近点,这下我就出名了,比李宇春都还要出名。”
②据报载,一学生在做值日时,积极劳动,不料招来“假积极”的讥讽,让其觉得“很受伤”。
到底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着不少的困惑。由此看来,在全社会开展荣辱观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中学生面对上面材料中的妇女和学生,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注意说话对象,语言要得体,易于对方接受。) 面对虐待母亲的女人,你会对她说:
。(2 分 ) 面对受到讥讽的学生,你会对他说:
。(2 分 )
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一个与前面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
读广阔的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
读火红的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
,。
根据下面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补出得体的话。
刘爽上数学课时,有一个问题没弄懂,下课后,他去问刘老师,敲开办公室的门后,他对刘老师说:
综合性学习
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节日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品尝浸润历史味道的节日食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人们更能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节日搜集]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示例]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节日:春节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节日: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节日:[节日探源]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
它从汩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故事:节日习俗:[节日论坛]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了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班上同学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看法:
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要求与上句结构相似)
学习探究: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今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8.3%。
材料:2:调查中,92.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每天上网。仅46.6%的人表示能忍受1天以上不上网,仅22.4%的人能忍受3天以上不上网。
材料3:83.2%的人坦言网络改变了自己和周边人的性格。具体而言,63.6%的人认为过度上网使人“变得内向”;57.3%的人觉得整天泡在网上让人“更孤独”;46.2%的人选择“缺乏创造性”;41.5%的人选择“变得被动”,34.8%的人指出网络会让人“情绪低落”。
材料4:网络使人们哪些习惯被弱化或渐渐丧失?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写信”(69.1%),其次是“看纸质书”(56.5%),排在第三的是“做运动”(46.8%)。接下来还有“打电话”(36.9%)、“面对面沟通”(37.7%)、“外出参加聚会”(30.0%)等。请你概括说说以上材料的主要信息
对于使用网络,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大家看法不一。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说理由。
如何理性地使用网络?你的建议是。
水,滋养万物,孕育文化,请你参加“走近水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8分)将下面的歇后语和其相对应的答案连线。(3分)
A竹篮打水a一家人不识一家人
B大水冲了龙王庙b一场空
C兵来将挡水来土掩c一物降一物下面是一副山水对联,请参照上联,根据意思对出下联。(2分)
(下联的意思是:寨寮溪溪水清澈,游来游去的鱼儿很肥。)
上联:万松山峰挺佳木秀,下联:。请仔细观察下边这幅图,补充填写下面的解说文字。(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