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嫌隙 |
B.刑人如恐不胜 刑:刑法 |
C.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意外变故 |
D.沛公则置车骑置:放弃,丢下 |
下列各句均直接表现项羽“为人寡谋”的一项是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②壮士,赐之卮酒 ③寿毕,请以剑舞
④项王默然不应 ⑤君王为人不忍 ⑥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A.①②③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鸿门宴》描写了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成果而展开的一场 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
B.本文刻画人物多用对比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如项羽自矜功伐,寡谋 轻信;刘邦却谦卑恭谨,老谋深算。 |
C.本文围绕项羽是否采取行动,刘邦能否安然逃脱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情节忽张忽弛,跌宕有致,引人入胜。 |
D.本文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 |
翻译文段中划线的句子。
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⑵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阅读下面《论语》有关选段的内容,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选自《论语·里仁》)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选自《论语·里仁》)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选自《论语·子张》)
(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小人考虑的只是个人和家庭的小事。 |
B.孔子认为君子在任何的时候都是不能违背仁德的,不论是在最紧迫的时候还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 |
C.孔子认为君子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但是君子的错误如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他 |
D.在孔子的心中,君子是应该讲道德的,君子应该胸有仁德,胸有国家,要注重仁义。 |
(2)从上面选段内容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3-5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3.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人如恐不胜胜:尽 B.臣死且不避且:尚且
C.若入前为寿若:假如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责备
4.下列对各句加横线词按其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④沛公军霸上 ⑤范增数目项王 ⑥常以身翼蔽沛公 ⑦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⑧吾得兄事之
A.①⑤⑥/②③④⑧/⑦B.①④⑤/②③⑦/⑥⑧
C.①④⑤⑥/②③/⑦⑧ D.①④⑤⑥/②⑧/③⑦
5.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B.沛公安在
C.夫晋,何厌之有D.群臣侍殿上者
6.翻译下面句子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居数月,摘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习絷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挚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民指为神。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为丞六年,百姓爱之。迁安化知县。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召履计事。履曰:“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当来。不来,诛未晚。良从之,易氏果至。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履曰:“世清矣,民安于农。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迁潍州知州。山东兵常以牛羊代秋税,履与民计曰:“牛羊有死瘠患,不若输粟便。”他日,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陕西,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会改州为县,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履遂乞骸骨归。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易:轻视。 |
B.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詈:辱骂。 |
C.以中益怒,曰:“丞慢我。”慢:诋毁。 |
D.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完:保全。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 受业:传授学业 |
B.则皆大惊,相率敛迹。 敛迹,收敛形迹。 |
C.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 淫祠:无节制地祭祀。 |
D.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 |
保险:占据险要的地势。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B.![]() |
C.![]() |
D.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履“改崇宽大”的一组是()
①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
②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
③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
④履曰:“……不来,诛未晚。”良从之,易氏果至。
⑤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
⑥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
A.①②④ | B.①④⑤ | C.②③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履自幼熟读史书,曾被聘为浙东郡学正,后转任南康丞。为了改变南康当地的凶悍习俗,他着力打击奸人恶事,起到了重要的威慑作用。 |
B.知县周以中巡视时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吴履晓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气,释放了乡邻;又用缚责巫人、丢弃神像的方式断绝了淫祠。 |
C.吴履任安化知县时,安抚大姓易氏,避免了一场反叛,保住了地方的安定;他又鼓励农事,募兵时只登记招收愿为兵者,消除了百姓的恐慌。 |
D.吴履任潍州知州后,常以百姓为念。鉴于牛羊容易生病死亡,他改变了以牛羊代秋税的做法。这种变化使得潍地民众的财产未受任何损失。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易氏逃死耳,非反也。(2)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公孙景茂,河间阜城人也。容貌魁梧,少好学,博涉经史。在魏,察孝廉,射策甲科。稍迁太常博士(掌祭祀礼乐之官),多所损益,时人称为“书库”。历高唐令、大理正,俱有能名。齐灭,周武帝闻而召见,与语,器之。授济北太守,以母忧去职。
开皇(隋文帝年号)初,召拜汝南太守,迁息州刺史,法令清静,德化大行。属平陈之役,征人在路病者,景茂减俸禄为汤药,多方振济之,赖全活者千数。上闻嘉之,诏宣示天下。转道州刺史。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单骑巡人家,至户人,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女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致仕,上优诏听之。仁寿中,上明公杨纪出使河北,见景茂神力不衰,还以状奏,于是就拜临淄刺史,赐以马舆,便道之官。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大业(隋炀帝年号)初,卒官,年八十七,谥日康,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
(《北史·循吏传》)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迁太常博士。稍:渐渐。 |
B.属平陈之役。属:正值。 |
C.上优诏听之。听:聆听。 |
D.论者称为良牧。牧:指州的长官。 |
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以母忧去职属平陈之役
|
|
论者称为良牧
A.法令清静,德化大行德化:用道德感化的方法改变人心风俗。 |
B.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秩俸:官吏的俸禄。 |
C.有修理者,……乃褒扬称述。修理:整修,使坏的东西恢复原状。 |
D.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都会:大会,集会。 |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景茂德政措施的一组是()
①察孝廉,射策甲科。②法令清静。
③多方振济之。④散惠孤弱不自存者。
⑤阅视百姓产业。⑥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⑤⑥ | D.②③④ |
下面对文意的叙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景茂是北朝著名的好官吏,历任魏、周、隋三朝,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 |
B.景茂博涉经史,在担任太常博士时,做了很多对统治者有损的事,因为言之有理,被人称为“书库”。 |
C.景茂担任过济北、汝南二郡太守,息州、道州二州刺史,还当过太常博士、高唐令、大理正等官,中间两次去职,一次是以母忧,一次是致仕,最后卒于任上。 |
D.景茂救助孤弱,深入百姓,阅视产业,以善化恶,使百姓人行义让,有无相通,互相帮助,几百户的村子,好像一家一样,深得百姓爱戴。 |
翻译下面语句。
①上闻嘉之,诏宣示天下。
②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袁滋字德深,蔡州朗山人,强学博记。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起处士,进詹事府司直。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表为侍御史。刑部、大理罪人,失其平,惮滋守法,因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韦皋始招来西南夷,德宗选郎 吏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席嘉之。擢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金紫,持节位。逾年还,使有旨,进谏议大夫。迁尚书右丞,知吏部选。求外迁,为华州刺史。政清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为义合。然专以慈惠为本,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召为左金吾大将军,以杨于陵代之。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隧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人皆罗拜,乃得去,莫不流涕。
宪宗监国,进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刘辟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半道,以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是时,贼方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贬吉州刺史。未几,徙义成节度使。渭,用武地,东有淄清,北魏博,滋严备而推诚信,务在怀来。李师道,田委安畏服之。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滋既病,作遗令处后事,讫三年,皆有条次。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自谓可见肺肝,至家人不得见喜愠。薄居处饮食。
——《新唐书·列传第七十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州朗山人,强学博记。强:勉力。 |
B.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向:仰慕。 |
C.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居:居住。 |
D.性宽易,与之接者。接:交往。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一项是
A.刑部、大理罪人。 | B.因权势以请。 |
C.渭,用武地,东有淄清,北魏博。 | D.皆自谓可见肺肝。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A.因权势以请。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出财为偿所亡。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C.以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为剑南两川……以资政殿学士行。
D.乃得去,莫不流涕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袁滋“慈惠”的一组是①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
②流民至者,给地居之。
③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
④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
⑤耆老遮道,不得去。
⑥滋畏不得全,久不进。
A.①②⑤ | B.②③④ | C.②④⑥ | D.①③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滋学习勤勉,知识广博,读书悟性很高,以一个普通读书人的身份,未经科举进入仁途。他公正守法,以至大理寺,刑部官员执法不公而畏惧他。 |
B.西南少数民族归附朝廷,皇上派官员去安抚,官员们都畏葸不前,袁滋却毫不推辞。经过一年的艰苦工作,圆满实现了皇上的意图。 |
C.袁滋办理政务仁慈宽厚,不订立什么条款规章,安抚流民,法外施恩,深得百姓爱戴,以至离任时“耆老遮道。” |
D.袁滋虽然执法如山,政事清明简要,为人又极宽厚,算得上封建社会的一个良吏。但他在受命平叛时却因兄长的缘故,畏敌不进,贻误朝廷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