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小惠未  (   )         ②牺牲玉帛 (    )
③公将之  (    )         ④逐齐师 (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本文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刻画曹刿,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白。湖上影子,惟长堤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雾凇沆砀  

(2)画线句子描写很有特点,请做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

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告,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选自方孝孺《豫让论》,有改动)

[注释]①豫让:战国时晋国人。最初投于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门下,因为不得重用而改投智伯门下,智伯对他十分器重。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曾两次计划为智伯报仇,均未成功。②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可惜他这样死的方式还存在不忠的成分。③漆身吞炭:豫让第一次行刺未遂,赵襄子把他释放了,但他继续图谋为智伯报仇。他将全身涂上漆,吞下火炭,改变自己的容貌声音,准备第二次行刺。④斩衣三跃:第二次刺杀未遂后,豫让被赵襄子的侍从包围,无奈之下,他请求赵襄子将衣服脱下来让他刺几剑以成全他,刺完后伏剑自杀。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实是欲界之仙都

B.富贵不能淫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C.让之死固忠矣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及观斩衣三跃

及鲁肃过寻阳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而诸侯惧

溪深而鱼肥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C.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D.观其漆身吞炭

其真无马邪?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②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4)请用“/”给文中划线语句断句,限断一处。

谆谆然而告之曰

(5)甲乙两文都是议论性文章,观点鲜明,破中有立。孟子首先批驳了无原则顺从的①“  ”(用原文语句回答),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方孝孺认为,“国士”即②“  ”(用原文语句回答)。“大丈夫”“国士”都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之不懈奋斗,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时代要求不同,“国士”的内涵会各有侧重:唐代“国士”可能侧重于建功立业,元代“国士”可能侧重于民族气节,今天的“国士”可能侧重于社会责任与担当。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出现了为国家分忧、为医学奉献、为患者服务的“国士”,请你写出其中一位,并简述其事迹。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夏馥,字子治,陈留圉人也。少为诸生,质直不苟,动必依道。同县高俭及蔡氏,凡二家豪富,郡人畏事之,唯馥闭门不与高、蔡通。桓帝即位,灾异数发,诏百司举直言之士各一人。太尉赵戒举馥,不,遂隐身久之。灵帝即位,中常曹节等专朝禁锢善士谓之党人虽不交时官,然声名为节等所,遂与汝南范滂、山阳张俭等数百人并为节所诬,悉在党中。诏下郡县,各捕以为党魁。馥乃顿足而叹曰:“孽自已作,空污良善。一人逃死,祸及万家,何以生为?”乃自翦须,变服易形入山中,为冶工客作,形貌毁悴,积佣三年,而无知者。后诏委放,俭等皆出,馥独叹曰:“已为人所弃,不宜复齿乡里矣!”留赁作不归,家人求不知处。

(选自《高士传》[晋]皇甫谧著)

【注】①张俭:党锢祸起,张俭遭朝廷通缉而逃亡,许多人因收留他而家破人亡。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灾异数发  

②悉在党中  

③诏下郡县  

④变服易形入山中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中常侍曹节等专朝禁锢善士谓之党人

(3)翻译句子。

①太尉赵戒举馥,不诣,遂隐身久之。

②馥虽不交时官,然声名为节等所惮。

(4)概括夏馥的品格特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潮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峰高绝有蹊介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换。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①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②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③缭绕:迂回,回环。④摩戛:摩擦。

(1)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稍西  

②相顾而惊  

③声切切不已  

④二三子不得寐  

(3)下列加点间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之语,愕而顾

辍耕之茶上(《陈涉世家》)

B.如蜗鼠缭饶,乃得出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山风飒然而至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D.因追忆之

未若柳繁因风起(《咏雪》)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僧布袍蹑履来迎。

②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资料卡:蹑①踩,踏。②穿(鞋袜)。③追随,追踪。④攀登,登上(高位)。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5)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链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攻赵,赵使平原君赵胜求救于楚。得十九人偕从,无以满二十。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

既至楚,平原君与楚王言合从。日中不决。毛遂入,按剑迫楚王,说以利害,致楚王立定合从之约。毛遂谓十九人曰:“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亦自以为不善相士,谓:“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毛遂为上客。

(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住:①赞:介绍。②蚤:通“早”。③录录:通“碌碌”。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得十九人偕从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①左右未有所称诵

②不以千里称也

C.①平原君亦自以为不善相士

②陈康肃公善射

D.①遂以毛遂为上客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

①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②毛遂入,按剑迫楚王,说以利害,致楚王立定合从之约。

(4)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毛遂自荐,本来指毛遂主动自我推荐承担出使楚国的重任,后来作为成语用以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

B.从平原君赵胜出发前对毛遂不屑一顾、满怀顾虑的态度,可以得出平原君赵胜不是一位善于发现人才、知人善任的人这一结论。

C.“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在文中属于侧面描写,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毛遂却都没有说出来,为下文突出毛遂的才华出众作铺垫。

D.毛遂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赞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