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解释词语的意思。
①患: ②蹴: 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_____________”比“____________”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释】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解释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从师读( ) ②负以致师( )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师 怒 谓 其 窃 却 弗 受。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
从中可以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莲,花之君子者也。象征君子不与污浊的环境同流合污,也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
,。文章结尾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3)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入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本字
①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________通________
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________通________
③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________通________判断词语的解释正确与否,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的画“×”
A.会天大雨,道不通会:正赶上() |
B.失期,法皆斩法:按法律() |
C.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亡:逃走() |
D.此教我先威众耳威:威吓() |
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原因是(用文中句子回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陈胜、吴广采用“鱼腹藏书”、“篝火狐呜”等办法的原因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卜封的人要他们“卜之鬼”,于是就照着做了。 |
B.这样做增加了神秘感,使大家认为鬼神都在帮助陈胜,增强了信心。 |
C.借以在群众中树立“大楚兴、陈胜王”的信念和起义队伍的威信,表现了陈胜、吴广的组织才能。 |
D.为了制造革命舆论,争取群众的支持,表现了陈胜、吴广的组织才能。 |
对“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一句的意思理解准确的是()
A.现在逃跑是死,起义是死,一起等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 |
B.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等待死期,为国家而死可以吗? |
C.今天就要死了,发动起义也是死,坐着等死,不如为国家大事而死啊! |
D.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
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B.吴广以为然。 然足下卜之鬼乎! |
C.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D.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 |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解释上文中加点字。(4分)
躬: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惟:诣:补出省略的词语。(2分)
(1)时先主屯( )新野 (2)君与( )俱来填空。(2分)
(1)三个臭皮匠,顶个。
(2)徐庶进曹营,。简答(4分)
(1)徐庶对刘备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表明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
(2)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席话这表明刘备是个的人。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写出来源于三国故事里的三个成语: 、、。(2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本段节选自《》,作者是。(2分)
下面词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 | B.殊遇(特别厚待) |
C.恢弘(气势宏大) | 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 |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广故数言欲亡 | B.河曲智叟亡以应 |
C.今亡亦死 |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下面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危急存亡之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
B.忘身于外无敌国外患者 |
C.盖追先帝之殊遇笼盖四野 |
D.以塞忠谏之路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下面加点的部分不能连读的一项是( )(2分)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 B.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D.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
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
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 |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
D.本段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
这段文字分析了蜀国的内外形势,作者的用意是( )(2分)
A.表达对“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先帝的怀念。 |
B.赞扬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的忠心耿耿。 |
C.表达出师伐魏以报效先帝的决心。 |
D.希望刘禅认识形势的危急,实施广开言路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