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⑴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 ⑵沿溯阻绝 溯:
⑶飞漱其间 飞漱: ⑷属引凄异 属引: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⑵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四季多变的美的典范。请你结合选文内容,仿照
“示例”内容,说说三峡的美还体现在何处。(请勿抄写示例)
示例:三峡的美,美在山,美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险峻。
三峡的美,美在 ,美在 。下列两则材料都在描写水的特点,请具体分析它们在描写的角度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材料一: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三峡》
材料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①②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③下令。
④⑤⑥⑦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秦民大说 |
说: |
|
②有一人徙之 |
之: |
|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4)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甲文中的“ ”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5)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②③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④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②哂(shě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③不暇顾:顾不上。④野宿:在野外露宿。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上与群臣论止盗 |
一狼得骨止 |
B.朕当去奢省费 |
去国还乡 |
C.自是数年之后 |
自经丧乱少睡眠 |
D.刻民以奉君 |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民之所以为盗者 |
客之美我者 |
B.犹割肉以充腹 |
能以径寸之木 |
C.君富而国亡 |
学而不思则罔 |
D.夫欲盛则费广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阐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B.有的大臣希望唐太宗用严刑重罚禁止百姓偷盗。
C.老百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
D.唐太宗认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百姓衣食无忧就不会偷盗。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朕)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②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坂,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牧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③④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节选自中华书局《三国志•关羽传》,有删节)
【注释】①先主:指刘备。②曹公:指曹操。③孟起:马超的字。④益德:张飞的字。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主于乡里合徒众 |
合:聚集 |
B.先主斜趣汉津 |
趣:奔赴 |
C.适与羽船相值 |
适:前往 |
D.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 |
拒:抵御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A.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B.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C.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D.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羽流亡到涿郡后,与张飞一起帮助刘备抵御外侮。
B.关羽、张飞和刘备情同兄弟,同吃同住,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
C.曹操平定荆州后,刘备从樊城南渡长江,派关羽率战船到江陵会合。
D.诸葛亮认为马超文武双全,能与张飞比肩,但两人的才能都不及关羽。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隋文帝①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②③法?”卒不许。
【注释】①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共育有五子﹣﹣房陵王杨勇、隋炀帝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②兆人:兆民,万民。③亏:使……受损害。
(1)请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陛下爱之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
B.若如公意 |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
C.我安能亏法 |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
D.卒不许 |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隋文帝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
(4)本文体现了隋文帝怎样的治国思想?
阅读下面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而乐亦无穷也 |
B.若夫霪雨霏霏 |
日出而林霏开 |
C.名之者谁 |
不能名其一处也 |
D.临溪而渔 |
而不知人之乐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介绍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回”字“转”字,引出亭子,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
B.文章第二段将“山水之乐”具体化。描写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突出流连山中美景的无穷乐趣。
C.文章通过描绘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以此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
D.全文连用二十一个“也”,形成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4)文中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