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下图所示是古代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请写出其名称?它的开通与哪个历史事件有关?
它的开通有什么意义?
材料二
国别 |
人物 |
内容 |
成果 |
→天竺 |
玄奘 |
西行取经 |
游历16年,带回许多佛经 |
→日本 |
鉴真 |
六次东渡 |
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 |
(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朝在对外交往中实行了什么政策?上表中鉴真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材料三 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3)是什么政策导致了清朝政府“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该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明清时期对外关系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十八大以来,我国领导人多次出访世界各地,向世界传递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怀,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慈禧太后、北洋政府的袁凯……,哪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70年代,我国与西方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如:日本、美国、意大利、加拿大、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参加国际及区域性组织,在双边与多边外交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主要指什么?
(3)材料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指什么?推动我国70年代与西方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关键性外交事件是什么?
(4)我国20世纪90年代加入了哪一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
(5)纵观中国近现代外交历程,你认为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2014恰逢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黄埔军校成立、红军长征开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邓小平南方视察深圳特区等。为纪念这些历史事件,某班历史学习小组开展课外学史活动,收集了一些材料,现邀请你共同探究。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材料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图片指出黄埔军校创办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时任黄埔军校校长是谁?
(2)长征途中召开的哪次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咏读材料二《七律·长征》,我们从中可以感悟哪些长征精神?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方式。
(4)材料四中的雕塑"拓荒牛",体现了深圳特区的一种什么精神?细读邓小平题词,指出特区主要"特"在哪一领域?与深圳同时开放的位于福建省的特区是哪一城市?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他在书中描述了中国都市的繁华、江南如画的风光、各地物产和风土人情;并向欧洲人介绍了中国的印刷、货币、驿政和造船等情况。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被欧洲人惊叹为“天外奇谈”。可他说,他还没有说出自己见闻的一半。
请回答:
⑴材料中间的“他”指的是谁?是哪国人?
⑵他来到中国时,是什么朝代统治时期?当时中国的都城在哪里
⑶记述他在东方经历和见闻的这本书叫什么名字?有何影响?
⑷马可·波罗是促进中外交流的杰出代表人物,类似这样的例子你能举出两例吗?
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回答问题:
⑴历史遗址、遗物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之一。通过上述两个遗址或遗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些国家的历史?
⑵图二这部法典的名称是什么?是谁制定的?这部法典维护谁的利益?
⑶从图片上可以看出,这部法典刻在什么地方?这部法典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史学家布克哈特在评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时说:“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神学纱幕最先在意大利烟消云散了。”在此运动期间,意大利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和思想家。诗人但丁的作品强调了人的价值和理性的伟大,闪烁着人文主义最初的光辉,体现了这场运动的核心主张。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了,但民主共和制并没有真正实行,一批知识分子秉承西方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发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回答:
⑴材料一中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指14—16世纪欧洲的哪场运动?这一运动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但丁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⑵根据材料二写出这场运动的名称,并列举两位主要代表人物。
⑶概括上述两大运动的共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