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华大地涌动改革开放春潮,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材料二: 如图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有什么历史意义?
(2)据材料一指出,“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什么制度?
(3)谁被誉为“改革开放的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4)目前我国已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日本均是世界上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中日关系的好坏往往牵动世界的神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日本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变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世界史·近代史稿》
(1)材料一中所说的“社会变革”是日本历史上哪一场重大改革?日本历史上还有一次变革,我们称为什么?当时中国处于哪个朝代?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同日本的战争。这些战争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摘自《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同日本的战争”是指什么战争?之后日本还参与或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
材料三从地理环境看,日本可以说是“上帝的弃儿”,陆地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地质灾害频发。但从人文经济的角度来看,早在十九世纪60年代末,它就学习西方,实施变革,“脱亚入欧”成为了亚洲的例外。后来成为第一个承办奥运会的亚洲国家,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简直就是“上帝的宠儿”。
(3)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得益于哪个国家的帮助和扶植?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原因?
材料四钓鱼岛
材料五据日媒消息,169名日本国会议员4月23日参拜了位于东京都九段北的靖国神社。这是近些年最大规模的一次。
(4)除了钓鱼岛、靖国神社问题意外,还有哪些问题一直影响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2012年5月16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说:“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即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
请回答: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党的代表大会是哪次?2012年中共十八大又将什么写进了党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2)“回顾我们党92年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
请结合所学从正反两方面各举一例以论证上述观点。(2分)
(3)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制定发展目标。我国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奋斗目标是什么?(1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洲共同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交部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已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材料二:1983年1月,中曾根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在国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问题┉┉┉在财源分配上腾出力量,加强对外援助,以发挥日本对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作用,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与其实力相称(日本处于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的政治大国地位。
————丹尼斯 T 雅斯托莫《战略援助与日本外交》
材料三: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级开始消失,一股新的力量(不结盟运动、中国等力量崛起)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信手,以自已的力量、自已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大棋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大国棋手的博弈——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所学知识和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价,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曾国藩在遵旨筹议总理衙门购买外国船炮时,再度申说了其“造炮制船”的主张,表示:“至恭亲王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已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待。”
——《曾国藩全集》
材料二:1957年,苏联提出十五年赶上和超过美国,毛泽东也提出中国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英国。但总路线公布以后,一再加快赶超速度,先改为七年赶上英国,后又改为三年赶上英国。为了完成钢产量的任务,全国掀起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几千万人上山炼钢,小高炉遍地开花。
材料三: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成败得失和现代化化建设成就的影响这个问题上,国外学者大致有三种看法:①中国改革是成功的,有些人甚至提出了“中国奇迹论”;②中国改革不成功,有人甚至提出了“中国崩溃论”;③中国改革取得了成功,国力提升迅速,但缺乏透明度,甚至有人提出“中国威胁论”。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曾国藩等洋务派开启中国近代化大门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说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历史背景,指出当时中国现代化建设赶超英国的“大跃进”是否可行?为什么?结果如何?
(3)试以“中国奇迹论”或者驳斥“中国威胁论”的相关史实加以佐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梦回唐朝》讲述一段今世唐朝的浪漫传奇故事,以“宫廷轻喜剧”为主打,也折射了盛唐“繁荣梦境”。隋唐政治稳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和谐,对外交往空前,一个一个“大唐梦境“绽出,繁荣强大的唐王朝,以宽容与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走向世界,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二: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从1405——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然而明初的贡赐贸易“倍偿其价”,缺乏生命力,到1840年前,我国再无此类壮举。
结合材料回答:
(1)试举一例说明材料一中“大唐梦境”的表现。强大的唐王朝不仅没有给周边国家和民族地区带来威胁,而是促进了世界发展和自身繁荣,试举例说明。
(2)结合材料二,指出唐朝对外交往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何不同?郑和下西洋有何影响?
(3)唐朝对外交往与郑和下西洋不同结局说明了什么?今天要实现“中国梦”,我们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