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肉生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甲乙两同学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到底谁的观点是对的呢?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Ⅰ.请补充完整探究方案:
①把一块鲜肉切成      (填写“相同”或“不同”)大小的两块,分别放在完全相同的两个广口玻璃瓶里,编号为:A、B。
②在A玻璃瓶口覆盖纱布,B玻璃瓶口敞开,并把A、B两瓶同时侧放在         (填“有”或“无”)苍蝇出没的适宜条件下。
③每天观察并记录两个玻璃瓶中肉的生蛆情况。
Ⅱ.实验结果:数日后,A、B两瓶中的鲜肉均腐败,并在B玻璃瓶的腐肉上发现了蛆, A玻璃瓶内则没有蛆。
Ⅲ.实验结论:实验的结果支持了               同学的观点。
Ⅳ.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中的变量是                            。
(2)导致A、B两个瓶中鲜肉腐败的原因是鲜肉水分充足,有机物丰富,           大量繁殖。
(3)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采用的防止鲜肉腐败的方法有                 (请举出一例)。
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活动中,某同学设计以下探究方案,请你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1)如甲图,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3-4小时,将塑料袋中气体通过①号试管收集后取出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①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①号试管内含较多的(气体),这是由于植物进行作用的结果。
 (2)在甲图实验中,为了设置对照,将透明塑料袋换成黑色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作用。该实验的变量是。
 (3)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是叶片进行作用散失的水分凝聚
 而成,这些水分是通过茎中的自下往上运输来的。
 (4)如乙图,将植物罩上塑料袋,放在暗处3-4小时。将塑料袋中气体通入2号试管,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了作用,释放出
(气体)。
为了研究免疫的产生,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方法步骤如下表:
| 方法步骤 | 
   甲 | 
   乙 | 
  
| 步骤一 | 
   取六只小白鼠做实验;平均分成甲、乙两组 | 
  |
| 步骤二 | 
   将肺炎球菌注入小白鼠体 | 
   将加热杀死的肺炎球菌注入小白鼠体内 | 
  
| 步骤三 | 
   小白鼠死亡 | 
   小白鼠存活 | 
  
回答以下问题:
 (1)在步骤一中,六只小白鼠的健康状况是否要一样?。
 (2)乙组实验中小白鼠产生了抵抗肺炎球菌的能力。这种免疫类型为。
 (3)若流感病毒注入乙组的小白鼠体内,小白鼠会不会得病?。
 为什么?。
小刚同学为探究如何保鲜肉汤作了以下实验(见下图)
 小刚同学将甲、乙两装置装好后,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若干分钟,然后都放在室温25摄氏度的环境中若干天。回答下列问题:
 (1)能够保鲜的装置是。
 (2)小刚这个实验中的实验变量是。
 (3)甲乙装置采取的消毒法是消毒法。
小阳同学在课堂上学习了有关酵母菌发酵知识,对“发酵现象”产生了兴趣,心想:酵母菌发酵受温度影响吗?回家后做了如图所示改进实验:将两个矿泉水瓶分别编为甲瓶和乙瓶,各装入3克干酵母、10克白砂糖、100毫升不同温度的水,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 矿泉水瓶 | 
   现象(30分钟后) | 
  
| 甲瓶 | 
   少量气泡,气球不膨大 | 
  
| 乙瓶 | 
   大量气泡,气球 A | 
  
 (1)瓶中酵母菌分解白砂糖产生的气体是,表中A处的现象为。
 (2)甲瓶和乙瓶形成了一组实验,变量是。
 (3)为得到科学的结论,小阳进行了重复实验,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
 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4)如果实验中将乙瓶的水温由30℃变为80℃,会有更好的实验效果吗?,请说明理由:。
淀粉酶的种类有多种。某科学兴趣小组从浸泡后的绿豆中提取淀粉酶溶液,为了研究酸碱性对该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以淀粉琼脂为材料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5片大小相同的滤纸小圆片,编为1—5号。将其分别在五种不同成分的溶液(各溶液成分如左下表)中浸泡后取出,按如图甲所示放置在盛有淀粉琼脂薄片的培养皿中,盖上盖子。
 ②将培养皿置于37℃的恒温箱中,半小时后取出,将碘液均匀滴入培养皿中,约1分钟后用清水缓缓冲去多余的碘液。
 ③实验结果发现:1号、2号和3号滤纸小圆片周围出现了大小不等的清晰区(即没有变蓝色的区域),其中3号周围的清晰区面积最大,4号和5号周围以及其余部位均显蓝色,如图乙所示。
  (1)为什么1号、2号和3号滤纸小圆片周围会出现清晰区?。
  (2)实验结果表明,(选填“弱酸性”、“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该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