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①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③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④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⑤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⑥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格具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中道而立”,荀子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为发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以上意义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的观念。这种“度”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智慧。
⑦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存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中道原则,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作用就体现了一种“度”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2011年6月12日《文汇报》)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
B.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方可呈现出来。 |
C.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致的。 |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
B.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践智慧。 |
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自身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 |
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 |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现了“度”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
不该让孩子错过的
张丽钧
①那是一个暴雨过后的夏日,我独自走在校园有积水的甬路上。突然,教学楼上传来一阵不同寻常的喧哗。举目望去,看见初三年级3班的窗口探出了许多小脑袋。我想,现在正是上课的时间,这个班一定是在上自习,老师不在,这些孩子要闹翻天啦!但是,我很快就否定了自己的这一想法——因为,我居然在那些小脑袋中间发现了这个班班主任微秃的脑袋!看得出,这一群快活的师生正饶有兴味地观察着什么,只见碧蓝的天空正捧了一条美丽的七色彩练——虹!是虹!下课后,我见到了这个班的班主任。我故意逗他说:“你们班的学生太能闹了……”他激动得脸都红了,说:“是我要他们去看彩虹的,这么少见的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我觉得不该让孩子们错过的呀。”
②这使我想到了另一个教授和他的学生。
③教授是教建筑设计的。一天,他告诉学生们说要带他们去户外上一堂课。学生纷纷揣测教授究竟要带他们到哪一处设计卓著的建筑面前去顶礼膜拜。可出人意料的是,教授竟然带领弟子们来到一幢正待引爆的大厦面前。他语气沉重地告诉大家:“这座大厦因为在设计上出了一点小小的问题,而且无法补救,所以不得不在竣工之前把它炸毁。我还想要你们知道:如果没有那一点小小的设计问题,它在竣工后很可能成为本市的标志性建筑。”一声巨响震落了建筑设计系学生滚烫的泪水。教授知道,从今而后,他们每个人的耳畔都将回荡这一声巨响的袅袅余音。
④——对一个心中盛满了爱与责任的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一定有过与学生共度某个铭心瞬间的美好渴望。他以为有一种错过简直就是过错。他不希望错过华彩的闪现,也不希望错过。他想和许多双眼共同追慕一段童话,他相和许多颗心灵一道叩问:我们究竟应该设计出一个怎样的世界……
1、文章开篇交代“那是一个暴雨过后的夏日”有何用意?
2、请联系上文内容,在第④段的横线上补写一个短语,使语意连贯。
3、文中的“班主任”和“教授”没让孩子们错过的分别是什么?
4、文中第④段说“他不希望错过华彩的闪现,也不希望错过遗憾的叹息”中的“他”是指。
暴风雨是一个筛子
毕淑敏
①我35岁的时候,考上了一所夜大。每天下班后,要穿越五条街道去读书。一天傍晚,台风突然来了,暴雨如注。老师还会不会来上课呢?我拿不准。那时,电话还不普及,打探不到确实的消息。考虑了片刻,我穿上了雨衣,又撑开一把伞,双重保险,冲出屋门。风雨中,伞立刻被劈开,成了几块碎布。雨衣也背叛了我、鼓胀如帆,拼命要裹挟我到云中去。我扔了雨衣,连滚带爬赶到了学校,看门的老人却说,从老师到学生,除了我,没有一个人来!
②那一瞬,我非常绝望。不单是极端的辛苦化为泡沫,更有无穷的委屈和沮丧。
③老人见我失魂落魄的样子,让我进他的小屋歇口气。伴着窗外瀑布般的水龙,老人缓缓地说,你以后会有大出息。我说:“我是一个大傻瓜啊。”
④他说:“所有学生里,只有你一个人来上学了。看,暴风雨是一个筛子。胆子小的,思前想后的,都被它筛了下去,留下了最有胆识和最不怕吃苦的人。”
⑤那一瞬,好似空中打了一个闪电,我的心被照得雪亮。也许我不是3000学生当中聪明的,但今晚的暴雨,让我知道了,我是3000学生中最有胆识和毅力的人。
⑥从那以后,我就多了自信,一步步有了今天的成功。
1、文章第①段中画线句子对暴风雨的描绘有何作用?并找出与之相呼应的句子。
2、请仿照“风雨中,伞立刻被劈开,成了几块碎布。雨衣也背叛了我,鼓胀如帆,拼命要裹挟我到云中去。”描写一段酷暑难耐的感受。(50字以内)
3、作者在第③段中自嘲“是一个大傻瓜”,你觉得她真是“傻瓜”吗?为什么?
4、读了这样一篇精粹而意蕴深刻的文字,你定会被其清新自然、意蕴隽永的语言所感动,请你找出其中最让你受启迪的语句,作点赏析。
火种
罗兰
①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生来就对一切都不起劲的,他们活着就是为过日子,至于为什么要过日子,他们是不去理解,不去追究的。
②另一种人是对一些事情很认真,很希望自己的生命不要浪费的人。然而,他们之中却只有一部分人能够认真地去完成自己,而另一部分人却始终拿不出力量来。
③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呢?原因在哪里?
④我发现,有些人比较坚强、他们自己很容易的把自己燃烧起来,发出光和热。而另一些人却不然,他们自己是燃料,有发出光和热的可能性,但是,他们自己不是火种。他们只是木柴或煤块,需要有火柴或打火机把他们点燃,然后他们才可以生热发光,而燃烧,而产生力量。
⑤绝大多数的人都需要火种,去把自己引燃,而自己缺少使自己燃烧的力量。
⑥于是,这“火种”就成为一些人成功的必须条件。找得到火种,他才可以燃烧;找不到火种,他就永远只是一堆冷硬的木柴或煤块。
⑦这些都可能在适当的时机,引发一个人对学问或事业的热情与冲力,使他由静态的等待,变为动态的钻研与追求;给他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使他多年的准备,一夕之间,完全成为事实。
⑧这“火种”可能自动地来,但多数时间,需要我们自己去找。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引发自己潜力的机会,这是走上成功之路的一大要诀。
1、文章①②两段在写作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并分析其作用。
2、仿照被抽出来的这一段的句式,写出你所理解的“火种”的内涵。(至少4个分句)
它们可能是,,,。
3、列举出你生活中的一个“火种”,并说明它是怎样引发你“燃烧”的?
答:
带些空杯子上路
王虎林
①有一个读了万卷书,又准备行万里路的青年问一个智者:我该带些什么上路?智者没有言语,而是拿起了一个空杯子,往里边倒水,直到水溢了,他仍然不停地往里倒。这时候,青年连忙提醒智者:已经满了。智者这才罢手,然后送给青年一些空杯子,让他带它们上路。青年诧异地问为什么。智者说:“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次旅行,而旅行的过程,就是汲取各种养分,滋养我们生命的过程。如果我们带太多的东西上路,就像那个装满水的杯子,再也容不得半点水进入,这将是人生最大的悲哀。”青年听了,若有所悟。他没有带太多的东西,而是满怀信心地上路了。
②是啊!带一些空杯子上路,这是多么宝贵的人生箴言。
③一个人,只有他的心中不被太多的自我、虚伪和傲慢装满,他的心中才可能装入他人、诚实与谦虚;一个人,只有心中不被太多的无知、虚荣和金钱装满,才可能装入智慧、务实与真情;一个人,只有心中不被太多的邪恶、卑鄙和丑陋装满,才可能装入正义、高尚与美丽。
④人和人生来并没多大差别,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功成名就,有的人却一事无成呢?最大程度在于前者“总是留一些空杯子”虚心接纳而后者却自我满足,自以为是,最终固步自封,自己淘汰了自己。
⑤每一个行将上路的青年,一定要牢记:不论什么时候,都要给自己留一些“空杯子”,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汲取到各种有益身心的营养,并在它们的滋养下最终成为栋梁之材。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箴言:
固步自封:
2、品味第①段,青年听了智者的话“若有所悟”,你认为他悟出了什么?
答:
3、你的人生旅途中,你会不断在你的空杯子里装些什么“营养”呢?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阳光之下,泥土之上
刘伟林
⑴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如许多的事物只有置身于某种背景或者是某类空间的时候,才能显露出真正的生活之光泽。在潮湿而蓬松的土壤中居住着种子的信念,在黑暗中居住着爱情的誓言,在茂密的树梢后居住着鸟的翅膀,在木质或砖块结构的房间里居住着人的灵肉。
⑵对人类来说房间是最基本、最真实、最直接、最物化的空间形式。游牧民族喜欢自带帐篷,逐河而栖;产生猎手的民族喜欢用木质建构房屋;而汉族人则用锻烧的砖块造就空间,这是怎样的把泥土变成金子的过程啊!
⑶同样,我居住的房间是钢筋、混凝土之结构,环顾四壁,它使我实现了一个人的平凡、清贫,还包括清澈与湿润,在瞌睡中启合的梦幻。于是,空气、阳光、花朵都被赋予一种内在的形式。
⑷房间不大,来回只有七步之遥,在泥土之上,又被压在阳光之下。在七楼,七楼从另一种角度说,又是高于现实置于梦幻下的一个层面。我在这十几平米的空间里认真地生活着,建立着自己内心的秩序,有时也怀想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另一空间。城市中总是充满着喧哗与躁动,但只要打开窗户,阳光与空气就横冲直入,而拉上窗帘,个人的梦想就已开始——黑暗是告慰的中心。
⑸随手关闭与启开的房门就像守侯幸福与拒绝灾难的过程,或者就如阿里巴巴一样也喊着“芝麻开门,芝麻开门”。一个坐在固定房间里的读书人并不因为贫困而丧失拥有精神的快乐。
⑹在阳光的照耀下,房间里的空气也似乎变得洁净如洗了,我注视着舞蹈的阳光和熠熠飞行的细碎事物。事物在既定的未被介入内心的真实状态下是引导我走向光明的场所。
⑺在房间的地面一角堆放着一名漂在城市里的打工者的书籍。窗前仅放着一张书桌。书桌已被肘部磨得有些发亮,亮得熟糯,有一种典雅的沉着。我知道由于人们对材料的偏好,使得树木远离了森林,利刃的铁器早就听命于人类,毫不吝啬地袭击了其根部。在房间里我还依稀地听见了铁器挥动的声响,一下一下地。
⑻树木变成材料后,占据着一方空间,空间也便显愈是狭窄。这总让我想起那些被无故侵占的土地,前者与后者一样反映了某种被践踏的命运。
⑼除了书籍和木头,我想不起还有什么事情能够令我如此地亲近。依靠它们,我深受保护。
⑽树木有一种既存的神性之光,它的伤口是它流泪的眼晴,当它彻底沉睡之后(也只能是沉睡),它依然沉浸在美丽与忧伤之中,如同音乐的倾诉与颤动。
⑾房间因有了这些,也就有生命的呼吸。夜深人寂之时,温柔如另一种力量拂动在我的脸颊之上。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赞美房间开篇,开门见山,引出下文;以房间“温柔如另一种力量拂动在我脸颊之上”作结,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
B.第2段作者运用诠释和对比的方法,抒发了“我”对房间的喜爱之情,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
C.本文自始至终都围绕房间的功能和作用来写,笔之所至,情之所染,喜悦之中夹杂着淡淡的忧愁。 |
D.文章通过对“我”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描写,形象地说明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也含蓄地批评了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做法。 |
E.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主要是便于和读者交流,也便于抒情以及客观叙述,很有说服力。
(2)仔细阅读第1段的画线句子,请你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3)最后一段说“房间因有了这些,也就有了生命的呼吸。”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些”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4)第4段中,作者说“黑暗是告慰的中心”。请联系“房间”在文中的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