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这是因为 ( )
| A. | 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 |
| B. | 历史学家阐述历史,难免主观因素 |
| C. | 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 |
| D. | 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反映了()
| A.少数民族的汉化 | B.少数民族的农耕化 |
| C.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 D.汉族的胡化 |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
|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
|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
|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
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
|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
|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
|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
|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
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这一转变适应了( )
| A.新兴奴隶主的需要 | B.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
| C.奴隶主贵族的需要 | D.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