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旦幼沉默,好学有文,父佑器之曰:“此儿当至公相。”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表请天下建常平仓,以塞兼并之路。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逾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
契丹犯边,从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遇暴疾。命旦驰还,权留守事。旦曰:“愿宣寇准,臣有所陈。”准至, 旦奏曰:“十日之间未有捷报时,当如何?”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旦既至京,直入禁中,下令甚严,使人不得传播。及驾还,旦子弟及家人皆迎于郊,忽闻后有驺呵声,惊视之,乃旦也。三年,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宫禁火灾,旦驰入。帝曰:“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旦对曰:“陛下富有天下,财帛不足忧,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臣备位宰府,天灾如此,臣当罢免。”继上表待罪,帝乃降诏罪己,许中外封事言得失。后有言荣王宫火所延,非天灾,请置狱劾,当坐死者百余人。旦独请曰:“始火时,陛下已罪己诏天下,臣等皆上章待罪,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当坐者皆免。
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缺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
(节选自《宋史·王旦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旦幼沉默,好学有文沉默:沉稳文静 |
B.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致:达到,实现 |
C.一朝殆尽,诚可惜也殆:必将,一定 |
D.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短:揭短,说……坏话 |
下列各组句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塞兼并之路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B.惊视之,乃旦也索臣乃敢上璧 |
C.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
D.其一人夜亡,告之卿虽称其美 |
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
B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
C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
D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旦小时候聪明好学,他的父亲认为他将来可以官至宰相。 |
B.真宗认为王旦贤达,可以帮助他实现创建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 |
C.宫内放生火灾,王旦认为自己是宰相,天降如此灾殃,有责任,应当罢免。 |
D.皇帝班师回朝,王旦的子弟、亲属都赶到郊外去迎接王旦,他们突然听到背后有人大声赶马,吃惊地回头一看,竟然是王旦,这样把王旦接回了家。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
(2)帝以是愈贤旦。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
屈突通传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吏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杨谅。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就道。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大业中,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功迁左骁卫大将军。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筑京观于上郡南山,虏老弱数万口。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其训勉士卒必流涕,故力虽穷,而人尚为之感奋。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留桑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刘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或问:屈突通尽忠于隋而功立于唐,事两国而名愈彰,何也?答云:若立纯诚,遇明主,一心可事百君,宁限于两国尔!
(《新唐书·列传十四》节选)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A.其先盖昌黎徒何人盖:盖住 |
B.文帝命覆陇西牧簿覆:复核 |
C.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次:依次 |
D.率兵将如洛如:如果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就道。
②□功迁左骁卫大将军。
③□留桑显和保潼关。
A.①因②则③而 | B.①以②乃③而 |
C.①且②则③因 | D.①则②以③乃 |
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
B.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
C.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
D.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突通祖籍昌黎徒何,后迁居长安,曾出仕隋朝为官。屈突通十分爱惜士人,曾冒死劝谏隋文帝,反对因牲畜财产而滥杀士人,深得文帝常识。 |
B.屈突通遇事从容,机智灵活。隋炀帝时,他奉诏前去召见汉王杨谅,在杨谅觉得事情有变,心生狐疑时,屈突通沉着应对,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
C.屈突通骁勇善战,深谙兵法,曾与他人一起击败杨玄感,用奇计平定刘迦论的叛军,即使在军无斗志的情况下,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 |
D.屈突通崇尚气节,忠心耿耿,先后侍奉过隋代二帝,即使在隋朝政事混乱时也从无叛心,后兵败被俘,虽未殉节而死,但其忠心依然为唐高祖所称道。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
②其训勉士卒必流涕,故力虽穷,而人尚为之感奋。
(2)从文中找出能表明屈突通“善战”的两个句子。
①,②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 ,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
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节选自《宋史·郭浩传》)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冒:贸然 |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己己:停止 |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乞:请求 |
D.时其半度,可击也。时:等候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
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
④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A.①②③ | B.①⑤⑥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
B.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召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
C.郭浩、吴玠共同破敌,但后来感情产生隔阂。在这之后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
D.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
把文言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⑵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阅读《后赤壁赋》文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对下列句中划线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披(分开)蒙茸,踞虎豹 | B.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
C.翅如车轮,玄裳缟(白)衣 | D.道士顾笑,予亦惊寤(醒) |
对下列两组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②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顾安所得酒乎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也相同 |
B.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同 |
C.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不同 |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归而谋诸妇②公伐诸鄢 |
B.①划然长啸②肃然而恐 |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②以览观江流之胜 |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将何适而非快 |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有子曰:“孝弟①也者,其为仁②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
[注]①弟:同“悌”,敬爱兄长,泛指敬重年长的人。②为仁:践行仁德。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的共同主张。
(2)对同一主张的阐述,上面两个选段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注]①常平:官仓名。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欲携贰其徒贰:离间 |
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贼:残害 |
C.安石轻富贵,何吝也?轻:轻易 |
D.甫冠,名闻四方甫:刚刚 |
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 ()
①自是外户不闭②巩先期区处猝集③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④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 而食有余⑤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⑥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A.①②③ | B.①④⑥ | C.③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觉得非常不平。 |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曾巩疏远了他。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2)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