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旦幼沉默,好学有文,父佑器之曰:“此儿当至公相。”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表请天下建常平仓,以塞兼并之路。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逾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
契丹犯边,从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遇暴疾。命旦驰还,权留守事。旦曰:“愿宣寇准,臣有所陈。”准至, 旦奏曰:“十日之间未有捷报时,当如何?”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旦既至京,直入禁中,下令甚严,使人不得传播。及驾还,旦子弟及家人皆迎于郊,忽闻后有驺呵声,惊视之,乃旦也。三年,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宫禁火灾,旦驰入。帝曰:“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旦对曰:“陛下富有天下,财帛不足忧,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臣备位宰府,天灾如此,臣当罢免。”继上表待罪,帝乃降诏罪己,许中外封事言得失。后有言荣王宫火所延,非天灾,请置狱劾,当坐死者百余人。旦独请曰:“始火时,陛下已罪己诏天下,臣等皆上章待罪,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当坐者皆免。
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缺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
(节选自《宋史·王旦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旦幼沉默,好学有文沉默:沉稳文静
B.为朕太平者,必斯人也致:达到,实现
C.一朝尽,诚可惜也殆:必将,一定
D.寇准数旦,旦专称准短:揭短,说……坏话

下列各组句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塞兼并之路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B.惊视之,旦也索臣敢上璧
C.所虑者政令赏罚不当所居官辄积年不徙
D.一人夜亡,告之卿虽称

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
B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
C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
D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
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旦小时候聪明好学,他的父亲认为他将来可以官至宰相。
B.真宗认为王旦贤达,可以帮助他实现创建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
C.宫内放生火灾,王旦认为自己是宰相,天降如此灾殃,有责任,应当罢免。
D.皇帝班师回朝,王旦的子弟、亲属都赶到郊外去迎接王旦,他们突然听到背后有人大声赶马,吃惊地回头一看,竟然是王旦,这样把王旦接回了家。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
(2)帝以是愈贤旦。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下列句子中对划线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少吃饭,多喝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B.吃饭时有蔬菜和汤水,睡觉时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
C.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靠在枕头上休息,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D.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2)结合以上两则选文,简单概括孔子对待富贵的态度。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愉衣,玩日愒岁。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而力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淫,物之情也。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贤圣不若彼者乎?
(选自李文炤《恒斋文集》)
【注释】①愒:怠废。②食息:生存。③蠹:蛀虫。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治生之道,莫尚乎勤尚:高尚
B.则不能笃志而力行笃:坚实
C.日新则不敝敝:陈旧
D.诚不欲其常安也诚:的确

下列选项中全都说明“勤”的一组是
①一生之计在于勤
②恶劳而好逸,甘食愉衣
③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
④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
⑤劳则思,逸则淫,物之情也
⑥大禹之圣,且惜寸阴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阐明了勤劳的重要性,指出一个人无论成就任何事业都离不开一个“勤”字。
B.为加强观点的鲜明性,作者提出论点后,接着引用邵子的名言“一日之计在于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C.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然后运用反面论证的方法,指出好逸恶劳的危害,全文论证有力,说理透彻。
D.文章的最后,以古代圣贤珍惜光阴的榜样来鼓励读者,警醒大家,进一步强调“勤”的重要性。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释下列加点字。
(1)河东凶亦然()(2)谷不可胜食也()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4)斯天下之民至焉()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移其粟于河内 B.树之以桑
C.然而不王者 D.王无罪岁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B.孟子认为,君王不仅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还让他们吃得好穿得暖,就可以实现王道,这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C.孟子认为,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D.本文表面看来似散漫无序,实则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解决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于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韩愈当时为洛阳县令。
下面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市:卖,此指做官
B.东都虽信多才士信:相信
C.奚所咨而处焉咨:询问
D.夫南面而听天下听:治理

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夫冀北马多于天下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
B.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若属且皆为所虏
C.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木欣欣以向荣
D.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多于南亩之农夫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伯乐能识马,一遇到好马就把它挑走了,马群中没有良马了。
B.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
辞去官职而闲居在家的士大夫们,又跟谁去交游呢?
C.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现在,二位都被有更大权力的人要走了,他们怎么能在心里没有怨恨呢?
D.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把我后面所说的,替我表示对选尽人才这件事的抱怨。
对文章有关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韩愈担任河南县令时为送处士温生赴任而写的,联系写作背景和内容,体裁应视之为古代特有的赠序。
B.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C.文中运用了比喻,把大夫乌公比作伯乐,把温生比作千里马,极力称颂乌公的知人善用和温生的品德才学。
D.本文表达了作者为朝廷得到人才而十分喜悦和为私人失去了很好的朋友而痛感惋惜的心情。

文中说:“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情感?试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郡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迎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
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亦尝诏之,谧皆不应。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自表求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所著甚多,并重于世。(《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鞅掌:事务繁杂。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身笃学,自汝得之笃:重视,专心
B.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稼穑:种植和收割,泛指农业生产劳动
C.耽玩典籍,忘寝与食耽玩:潜心研究
D.自表求帝借书表:表达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心不入道,无以慰我乃入见,何以战
B.何尔鲁钝之甚也甚矣,汝之不惠
C.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所著甚多,并重于世故燕王欲结于君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孝经》云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
《孝经》上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
B.昔孟母三徙以成仁
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终于成为了一个仁义的母亲。
C.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何况生命的长短分明是被上天所预定所掌握的呢!
D.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

现在他当了郡太守而以酒宴为他饯行,这样做是看重城阳太守的官职却看轻了梁柳本人。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皇甫谧原来不好学,游荡无节制,经过叔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诲,终于受到感激,从此勤学不辍。
B.有人规劝皇甫谧追求美名,到官府广交朋友,皇甫谧则认为身处田园也可享受尧舜的思想,不必因看重名利而走向仕途。
C.皇甫谧与梁柳有亲戚关系,当梁柳要去就任城阳太守的时候,有人劝皇甫谧为梁柳饯行,而皇甫谧仍然遵守古人的做人之道:贫者不把酒肉作为礼节。
D.官府、相国和皇上都多次征召皇甫谧出来做官,皇甫谧都没有应召。在皇上下诏敦促催逼不止的情况下,皇甫谧上奏不做官,结果不但被允许,还赐给一车书。

文中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上学到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悟。不少于200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