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晚秋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诗中用哪些意象来表现“晚秋”的?
研读诗歌的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尾联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诗人的用意何在?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
宋·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
B. |
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
C. |
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
D. |
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
(2)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送崔郎中赴幕
[唐]温庭筠
一别黔巫似断弦,故交东去更凄然。
心游目送三千里,雨散云飞二十年。
发迹岂劳天上桂,属词还得幕中莲。
相思休话长安远,江月随人处处圆。
[注]这首诗是诗人送崔郎中赴幕府任职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诗人回顾曾经在黔巫之地与崔郎中离别,如今崔郎中东去,两人将再次分别,更觉感伤。 |
B. |
“心游目送”句用虚写表达对友人的牵挂;“雨散云飞”句谓此番别离,又将二十年不得相见。 |
C. |
诗人认为,显达可不必经科举折桂,崔郎中因擅长写文章被聘入幕府,已显示了他的才华。 |
D. |
这首七言律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中表达出对友人的深切情意。 |
(2)如果用“以诗解诗”的方法,以下三句诗哪一句适合解读本诗尾联?请说明理由。
①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③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
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
B. |
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
C. |
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
D. |
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
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
B. |
词人着展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
C. |
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
D. |
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
B. |
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
C. |
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
D. |
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
(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