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最后一课》文段,完成小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给下面的划线字注音。
惨白( ) 哽住( )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常见的破折号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A.表示解释说明 |
B.表示语音延长 |
C.表示意思的递进 |
D.表示语意的转折。判断下列两句中的破折号是哪种用法。 |
(1)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
(2)“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 )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一时无从说起。 |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
叶盛
①美国科学家近期在学术期刊《气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2034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
②北极海冰并非一成不变,一年中会动态变化;夏季持续融化,在9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冬季持续结冻,在3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区气温持续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减少。
③科学家们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观测和研究都支持了上述结论。以海冰年龄为例,1988年25%左右的北极海冰持续冻结4年以上,2013年这个比例降到了7%. 在过去60年里,北极海冰的厚度也在变薄。通过卫星观测,1979年至2000年,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670万平方千米。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数值在2012年达到最低,只有近334万平方千米,又减少了一半左右。
④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因此,海冰减少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导致其种群近几十年来锐减。此外,海冰的融化虽然对海水体积的影响要小于陆上冰盖的融化,但却直接影响着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这种盐度的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⑤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由于液态水比冰的热容量更大,北冰洋一旦在夏天失去海冰的覆盖,就会吸收并存储更多的热量,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多个方面扰乱现有的气候状态。
⑥北极上空极低温的气团被一圈极地高速环流围绕着,不会轻易扩散。有研究发现,海冰的消失会削弱这圈极地高速环流,导致北极的低温气团向低纬度地区扩散。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⑦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成为可能,将大大缩短从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然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能抵消海冰融化相关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⑧北极海冰减少,也与地球倾角等因素有关。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曾比现在更为倾斜,导致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北极很可能在1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然而,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⑨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2034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由于气候是非线性系统,对模型的建立方式和条件设定非常敏感,科学家们一般都比较谨慎保守。从以往实际发展来看,一般都会比预测提早到来。
⑩人类的碳排放是过去200年来影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人类不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做出实质性改变,全球平均气温在本世纪末将上升1.5摄氏度以上。在没有跨越式科技发展的前提之下,这一温度上升幅度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北极海冰夏季持续融化,9月面积最小;冬季持续结冻,3月面积最大。
B.北极海冰减少导致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C.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其根源在于北极海冰减少。
D.地球倾角的变化使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导致当下北极海冰面积急剧减少。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由北极海冰的变化讲到北极海冰减少的影响和原因,是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B.第③段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北极海冰在持续减少。
C.本文④~⑦段都是在说明北极海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D.第⑨段中运用"可能""可能性最大""一般"等表修饰、限制的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文章围绕北极海冰减少这一中心展开,作者为什么以"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光荣的父辈
①近来屡被问及,儿子出生,你有何变化?
②我想了想,说,儿子到来,我的忧愁成倍增加。这不完美的生活环境,这不及格的现实世界,这群不称职的父辈,为新生命埋伏了太多的敌人。而婴儿却被蒙在鼓里,他们从完美的大自然母腹中,从最柔软的乌托邦里,满心欢喜地跑来,嘴角挂着幸福的微笑。
③婴儿,那么"小"又那么"新",这让他们有了一抹无辜和神圣,足以让天下人心生爱怜并自惭形秽。在赤裸的婴儿身上,你看不到年份,时代和社会的蛛丝马迹,今天"哇哇"大哭的这个婴儿,和一千年前的那个婴儿是同一个,并无二致,博客上,有网友留言,说:"你头像的娃娃照片和我家娃娃特像!"我激动地回复:"婴儿都非常像,我觉得,婴儿是天下人共同的孩子……"生命在很小很小的时候,都非常像,他故意让你分不清谁是谁家的,这很好,这样,孩子就能轻易缴获天下人的爱怜。是的,自从儿子降生,我看每个婴儿的目光都是一样的,心里的柔软都是一样的。那微小的体重,会激起你心里巨大的水花,你会有一种甜蜜的沉重和责任感;那汪从未滑过阴影的眸子,会增添你奋斗的冲动和正义感,你会陡然觉得,作为"父辈",自己就像一棵树,高大而正直,身披霞光。
④儿童节前,一家报纸约我写点话,给初来乍到的小人儿,其实,我对孩子没啥可说的,我想的是自己的同类﹣﹣为人父母者。
⑤在家庭单元内,在一对成人和亲子之间,爱,显得崇高而结实,每个人都爱怀里的孩子,孜孜以求他的前途和未来,皆甘愿含己哺子,以自己的亏损来滋补孩子。但若换个角度,跳出血缘和家族,论及所有父母和所有孩子,一代人和下代人之间的全盘关系时,荒谬来了,这群父辈竟是最自私,冷漠,贪婪和不可理喻的。睁眼看看吧,他们决心把一个怎样的世界交付给后代呢?疯狂地采掘、吞噬、排泄、挥霍,毁坏、透支,江河、土壤、森林、矿产、能源,海洋乃至大气……除了亿万吨垃圾,他们可曾想给后代留下什么?可居住土地锐减,大量淡水被污染,也许将来,连新鲜空气都要像牛奶一样装进袋子里了,谁有钱谁就多吸几口。难道我们今天对孩子的期许,对其学业和智力的督促,就是指望在未来的生存大战中,自家孩子能优先享受那袋空气吗?
⑥是时候了,我们该超越血缘和家族对"爱"的观念的限制,换一种大视野和大逻辑,用"家园"替代"家庭",用"家国"替代"家族",让"爱"在天下父母和天下孩子之间重新铺开,这才是父母能给孩子的大爱。
⑦我们能给孩子的最贵重的礼物是什么?不是存折、股权、房产、门第,是尚能提取的蓝天。净水、森林、祖宗家底!是一个被健康的制度、法律、契约、美德所扶正的杜会!你以为他躲得过贫困即能躲过毒大米,毒豆芽、毒牛奶、毒空气吗?后人可重复我们的爱,但不应重复我们的恨,不应重复我们的愤怒和冒烟的心情。
⑧当现在的生活在很多方面不及格时,我想,我们必须奋斗,必须投身于改变,有些任务应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完成,否则在未来人的眼里,我们将不是让人尊敬的老人,我们将配不上岁月的爱戴。怀抱决心、共识和紧迫感行动起来,为天下孩子尽一项集体义务。这样的一代父辈,才能分娩出下一梯队的美好人生,我们对子孙的祝福才诚实有效,我们才是怀揣真爱的父辈,才是光荣的一代父辈。
(原文/王开岭,基于命题需要改写)
(1)第②段中,作者面对新生命的降临却说"我的忧愁成倍增加",请简要概括其原因。
(2)第③段中,作者强调婴儿的相同相似,其意图是什么?
(3)第⑤段中,作者说"荒谬来了",这里的"荒谬"指的是"父辈"什么样的行为?请简要概括。
(4)作者认为,"父辈"该怎么做才算是"光荣的父辈"?请结合⑥~⑧段内容分条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
①我的读书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书虽多,有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③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
④在读书的时候,先要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语言文字关。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
⑤有句老话"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有些意思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
⑥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从前有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
⑦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⑧知其意之后,还要明其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作者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主观上的反映。
⑨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做不到全知全能。他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至知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所得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就有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还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较正确,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⑩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把书读活了,就是书为我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原文/冯友兰,基于命题需要改写)
(1)下列对读书"精其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要"精其选"是因为书籍虽繁多,但有价值的书还是不多。
B.时间是"精其选"最公正的评选家,相对而言,读者只起推荐作用。
C.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能够永久流传的。
D.时间精选出来的作品是值得精读的,需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
(2)下列对读书"知其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要"知其意",因为与丰富的意相比,受概念限制的语言,表意是有限的,会出现"言不尽意"的情况。
B.读书要"知其意",就需要把功夫下在文字之外,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杖,才可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
C."知其意"需要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领会字里行间的意思,体会"弦外音""味外味"。
D.本文的标题是"读书要'过河拆桥'",这里的"过河拆桥"指的是"知其意"之后的"得意忘言"。
(3)下列对读书"明其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作者表达的意与客观的理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读书还要进一步"明其理"。
B."明其理"是在把握作者主观认识和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他所反映的客观的理。
C."明其理"的过程中,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经过比较、补充、纠正,能得到客观的理。
D."明其理"之后,读者会获得较为正确的意,就可以在它指导下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奋进二十年 品质新随州
张琴 张清 刘诗诗 陈云 包东流 冯家园
2020年,地级随州市迎来了(①)的二十岁。建市20周年是随州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lǐ chéng bēi.二十年来,随州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品质随州,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建市以来,从夯基固本的"兴工富市"战略,到特色引领、加快发展的"四个随州""工业兴市""圣地车都"战略,再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品质随州"战略,随州人民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2019年全市GDP总量过千亿元,四大产业基地引领特色发展;城乡面貌(②),正向"双百"大城市迈进;人民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新城崛起,从"一河两岸"到"生态绿城"
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老城区"单核"驱动,到"一主一副、双轴多组团"全面发展,随州城市发展变化翻天覆地,"鄂北明珠"更加璀璨夺目。"一河两岸"拉开城市框架。湖水之上,府河大桥、编钟大桥、青年路大桥等十桥飞架,是20年来随州城市建设发展最好的(③)。"生态绿城"厚植民生福祉,如今的"一河两岸",集合经济商贸、综合交通、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生态景观等多重功能,逐渐发展成为随州商务集聚的经济带、传承历史的文化轴、通行畅达的交通线、生态现代的景观廊和亲水宜居的生活区。
特色发展,"四大基地"铸造产业新城
特色是城市的品牌。2006年,随州提出"以特取胜",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特色工业,打造"特色随州";2012年,"圣地车都"战略确立;2019年初,提出建设品质随州,打造"三城四基地",依托现有产业优势,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打造特色品牌,推进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20年来,我们抢抓机遇,特色产业搭上发展"快车"。一台台改装车载着"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向专汽千亿元重点特色产业迈进;一朵朵香菇种出"中国香菇之乡",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重点产业集群;一台台风机走进地铁市场,拥抱轨道交通发展新机遇;一套青铜乐器敲响"中国编钟之乡",成为响彻中外的文化经典。
擦亮名片,叫响文旅名城
随州,人文历史厚重,山川景色秀美,旅游资源dé tiān dú hòu。
建市20年来,随州立足炎帝文化、编钟文化、曾随文化铸品牌,推进文化资源与旅游业态深度融合,将旅游产业的市场优势与文化产业的内涵优势紧密结合,抢抓机遇发展文旅产业。20年间,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随州文化积淀已蝶变成文旅名城的厚实内涵,文旅产业也跨越发展成为特色产业增长极,单独的旅游景点也抱团发展形成全域旅游的新格局。
乡村振兴,谱写美丽乡村新篇章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20年来,特色产业,让农业更有奔头;美丽乡村,让农村更有看头;良性善治,让乡风更加文明。20年来,农业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④)田野生机勃勃,果蔬大棚孕育希望,农家小院欢声笑语,美丽村庄游人如织……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徐徐展现。 当前,我市正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奋力谱写美丽乡村新篇章,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高速时代,拉近大城市经济圈
高速时代,随州被纳入武汉半小时经济圈,融入大武汉,对接北上广深,"朋友圈"越来越大。随州加速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加快"一芯两带三区"区域融合发展的步伐。20年来,充满活力的随州______,______,______.网络通讯、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等应用和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曾经的遥不可及已近在指间。
(摘编自《随州日报》)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词语。
①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②随州城市发展变化翻天覆地,"鄂北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③建市20周年是随州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lǐ chéng bēi.
④随州,人文历史厚重,山川景色秀美,旅游资源dé tiān dú hòu.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材料中"( )"里,恰当的一项是
A.①风华正茂 |
②日新月异 |
③见证 |
④广袤 |
B.①风华正茂 |
②改头换面 |
③见证 |
④广博 |
C.①风华绝代 |
②改头换面 |
③证明 |
④广博 |
D.①风华绝代 |
②日新月异 |
③证明 |
④广袤 |
(3)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我市正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奋力谱写美丽乡村新篇章。
B.当前,我市正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奋力谱写美丽乡村新篇章。
C.当前,我市正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方针,奋力谱写美丽乡村新画卷。
D.当前,我市之所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因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奋力谱写美丽乡村新篇章的原因。
(4)在材料中"______"上依次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①争做信息技术发展的弄潮儿
②秉持创新发展理念
③抢占互联网经济的风口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②③①
(5)根据提示,补写一段文字,表达对家乡随州的赞美之情。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生动表达,不少于80字。
我的家乡在随州, 她素有"汉襄咽喉""鄂北明珠"之称,是一座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民风纯朴的历史文化名城。炎帝神农在这里诞生,曾侯乙编钟在这里出土,千年银杏在这里静守。如今,我的家乡又搭上特色发展的快车,正驶向新征程 。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问题。
纪念傅雷
施蛰存
①1966年9月3日,是傅雷和夫人朱梅馥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今年今天,正是20周年纪念。这二十年过得好快,我还没有时间写一篇文章纪念他们。俗话说:"秀才人情纸半张。"我连这半张纸也没有献在老朋友灵前,人情之薄,可想而知。不过,真要纪念傅雷夫妇,半张纸毕竟不够,而洋洋大文却也写不出,于是拖延到今天。
②现在,我书架上有十五卷的《傅雷译文集》和两个版本的《傅雷家书》,都是傅敏寄赠的;还有两本旧版的《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是傅雷送给我的,有他的亲笔题字。我的照相册中有一张我的照片,是1979年4月16日在傅雷追悼会上,在赵超构送的花圈底下,沈仲章给我照的,衣襟上还有一朵黄花。这几年来,我就是默对这些东西,悼念傅雷。
③1939年,我在昆明江小鹣的新居中,遇到滕固和傅雷。这是我和傅雷定交的开始。可是我和他见面聊天的机会,只有两次,不知怎么一回事,他和滕固吵翻了,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这是我第一次领略到傅雷的"怒"。后来知道他的别号就叫"怒庵",也就不以为奇。从此,和他谈话时,不能不提高警惕。
④1943年,我从福建回沪省亲,在上海住了五个月,曾和周煦良一同到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巴黎新村去看过傅雷,知道他息影孤岛,专心于翻译罗曼•罗兰。这一次认识了朱梅馥。也看见客堂里有一架钢琴,他的儿子傅聪坐在高凳上练琴。
⑤我和傅雷的友谊,只能说开始于解放以后,那时他已迁居江苏路安定坊,住的是宋春舫家的屋子。我住在邻近,转一个弯就到他家。五十年代初,他在译巴尔扎克,我在译伐佐夫、显支微支和尼克索。这样,我们就成为翻译外国文学的同道。因此,在这几年中,我常去他家里聊天,有时也借用他的各种辞典查几个字。
⑥可是,我不敢同他谈翻译技术,因为我们两人的翻译方法不很相同。一则因为他译的是法文著作,从原文译,我译的都是英文转译本,使用的译法根本不同。二则我主张翻译只要达意,我从英文本译,只能做到达英译本的意。英译本对原文本负责,我对英译本负责。傳雷则主张非但要达意,还要求传神。他屡次举过一个例,他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第一场有一句"静得连一个老鼠的声音都没有",但纪德的法文译本,这一句却是"静得连一只猫的声音都没有"。他说"这不是译错,这是达意,这也就是传神"。我说依照你的观念,中文译本就应该译作"鸦雀无声"。他说"对"。我说不行,因为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话中不用猫或鸦雀来形容静。
⑦傅雷有一本《国语大辞典》,书中有许多北方的成语。傅雷译到法文成语或俗话的时候,常常向这本辞典中去找合适的中国成语俗话,有时我去看他,他也会举出一句法文成语,问我有没有相当的中国成语。他这个办法,我不以为然。我主张照原文原意译,宁可加个注,说明这个成语的意义相当于中国的某一句成语,当然,他也不以为然。
⑧1958年,我们都成为第五类分子,不便来往,彼此就不相闻问。不过,有一段时候,朱梅馥和我老伴都被居委会动员出去办托儿所,她们俩倒是每天在一起,我因此便间接知道一些傅雷的情况。
⑨1961年,大家都蒙恩摘除了"帽子",可以有较多的行动自由,于是我又常去看他。他还在译书,而我已不干这一行了,那几年,我在热衷于碑版文物,到他那里去,就谈字画古董。他给我看许多黄宾虹的画,极其赞赏,而我却又有不同意见。我以为黄宾虹晚年的画越来越像"墨猪"了。这句话又使他"怒"起来,他批评我不懂中国画里的水墨笔法。
⑩1966年八月下旬,我已经在里弄里被"示众"过了。想到傳雷,不知他这一次如何"怒"法,就在一个傍晚,踱到他门口去看看。只见他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真是"鸦雀无声"。我就踱了回家。大约在九月十日左右,才知道他们两夫妇已撒手西归,这是怒庵的最后一"怒"。
⑪我知道傅雷的性情刚直,如一团干柴烈火,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这是可以理解的,我和他虽然几乎处处不同,但我还是尊敬他。在那一年,朋友中像傅雷那样的毅然决然不自惜其生命的,还有好几个,我也都一律尊敬,不过,朱梅馥能同归于尽,这却是我想象不到的,伉俪之情,深到如此,恐怕是傅雷的感应。
⑫傅雷逝世,其实我还没有了解傅雷。直到他的家书集出版,我才能更深一步的了解傅雷。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
⑬傅雷的性格,最突出的是他的刚直。在青年时候,他的刚直还近于狂妄。孔子说:"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傅雷从昆明回来以后,在艺术的涵养,知识学问的累积之后,他才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这种刚直的品德,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难得见到的,连孔子也说过"吾未见刚者。"
⑭傅雷之死,完成了他的崇高品德,今天我也不必说"愿你安息吧",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
(选自《施蛰存散文》,有删改)
(1)傅雷别号"怒庵",文中三次写其"怒",请分别概括"三怒"的主要内容。
(2)请赏析第⑩段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想到傅雷,不知他这一次如何"怒"法,就在一个傍晚,踱到他门口去看看。只见他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真是"鸦雀无声"。我就踱了回家。
(3)文章最后一段文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结合选文和你读过的《傅雷家书》,简要说说傅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关于本文的语言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朴无华
B.生动形象
C.言简意丰
D.饱含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