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李鸿章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郑观应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章太炎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梁启超
“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        
D.启蒙与救亡并重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B.福利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C.其特点是覆盖面虽然广,但高收入阶层受惠多
D.实质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 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
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